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有一条贯穿古代中国和近代欧洲的鲜明主线: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从伏義到牛顿,有一群不同年代、不同信仰和不同国家的“夸父”们前赴后继地“追逐太阳”,不断改变着人类的命运。
材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有一条贯穿古代中国和近代欧洲的鲜明主线: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从伏義到牛顿,有一群不同年代、不同信仰和不同国家的“夸父”们前赴后继地“追逐太阳”,不断改变着人类的命运。
——摘自隋云鹏《夸父追日:从伏義到牛顿——兼论理性主义的发展》
解读材料,围绕人类“追逐太阳”的主题,自拟题目,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可以选择二位或二位以上“夸父”,也可以选择一个时代,或以古今结合、中外关联进行整体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情”与“理”(礼)长期处于对立地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虽然也承认“情”的客观性,却普遍赋予“理”以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理学思潮的纠偏倾向,张扬“人欲”、反对理学禁锢的“主情”文化思潮兴起。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专注于以“情”写史,著《情史》二十四卷,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他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文学的特征及其表现。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情感史研究、文学史研究都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情”与“理”(礼)长期处于对立地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虽然也承认“情”的客观性,却普遍赋予“理”以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理学思潮的纠偏倾向,张扬“人欲”、反对理学禁锢的“主情”文化思潮兴起。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专注于以“情”写史,著《情史》二十四卷,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他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摘编自何悦玲《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兼谈其在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举凡以往各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各类文体大都拥有众多的作者,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代,包括它们盛行的那个时代。各类文体曾经有过的类型、作法,出现过的风格,清代作者也大都承袭下来,有人学习效法,也有人独辟蹊径有所创新,相当多的作者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乃至堪称珍品、杰构的传世之作,如吴伟业的歌行诗和王士禛的神韵诗,陈维崧的登临怀古词和纳兰性德的出塞悼亡词,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戏曲,汪中的骈文《哀盐船文》,文言小说中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白话章回小说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摘编自《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文学的特征及其表现。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情感史研究、文学史研究都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3.单选题- (共12题)
3.
16至17世纪,西方的耶稣会学者既把基督教传到了亚洲,也把西方科学传遍了欧亚大陆。但基督教在中国和印度被拒斥,在日本又被彻底根除。相反,西方的近代科学却能渗透到任何地方。这种现象反映出
A.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
B.各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
C.科学发展与宗教传播相互排斥 |
D.科学比宗教在文化交流上更具适应性 |
4.
《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股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因朝代更替而淡化王权色彩 |
B.重鬼神崇拜以顺应社会的变迁 |
C.祭祀活动强化家国认同观念 |
D.周人强调敬天保民的统治思维 |
5.
来华传教士郎世宁被誉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师之一,他的作品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概括,又添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趣味。其主要意图是
A.推动中西绘画技术的融合 |
B.适应清廷文化专制政策 |
C.提高个人在清宫中的地位 |
D.减轻西画东传中的阻力 |
6.
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A.![]() |
B.![]() |
C.![]() |
D.![]() |
7.
宋词从开始的以从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为主要题材发展到后来的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即尤事不可入词、无物不可入词的境地。这反映了宋词
A.文学的功能非常强大 |
B.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
C.浓厚的儒家人文情怀 |
D.题材范围逐步扩大 |
8.
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A.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
B.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
C.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
D.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
9.
书法家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认为要写好某种字体,必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下列字体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 |
B.![]() |
C.![]() |
D.![]() |
10.
1926年,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代出土的兵器、陶器、玺印、货币等古物上的六国文字(见下图)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反映出


A.小篆是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 |
B.战国文字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 |
C.夏商周历史都有传世文献可证 |
D.战乱导致了部分区域文明消失 |
11.
如图是中国某传统戏曲中的脸谱,它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造型艺术,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该戏曲脸谱艺术


A.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 B.标志着戏曲艺术成熟 |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
12.
明代承袭了元代的戏曲样式,但明初士大夫只热衷于创作歌颂太平盛世的戏剧作品,导致元代绚丽多彩的杂剧奇葩一度中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明初意识形态强化的结果 |
B.小说的兴盛取代了戏曲的地位 |
C.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
D.科举制恢复后士大夫热衷于科考 |
13.
1693年,牛顿说:“写作《原理》的目的,是向思索着的人们灌输上帝存在的信仰。科学的价值,一则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一则是论证上帝的存在,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这意味着牛顿的思想
A.巩固了基督教信仰的统治地位 |
B.是宗教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统一 |
C.开创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
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