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以唐及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1)结合材料一,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以唐及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据材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 汉朝 | 唐朝 | 两宋 |
路线 |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
管理 |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使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 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
货物 |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 进出口货物有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
据材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2.单选题- (共9题)
3.
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富豪和大族12万户迁到都城咸阳;西汉建都长安不久,迁入年俸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同时迁入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大族,共10余万人。这种措施客观上有助于
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
B.增强城市经济功能 |
C.防范地方势力膨胀 |
D.促进人口自由流动 |
4.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
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D.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5.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这说明明朝
A.海外贸易一度发达 |
B.积极参与世界市场贸易 |
C.始终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
D.民间贸易地位远超朝贡贸易 |
6.
《大清律例》载:“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
A.法律带有野蛮特征 |
B.钱庄、票号已较普遍 |
C.仍然推行抑商政策 |
D.重视规范商业行为 |
7.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汗令这种纸币普遍流通于他所有的各王国、各省、各地,以及他权力所及的地方。无论何人,虽然自己以为怎样权要,都不敢冒死拒绝使用。事实上,他们都乐于用它,因为一个人不论到达大汗领域内的什么地方,他都发现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币那样。”这说明当时流通纸币
A.是世界最早发行的纸币 |
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
C.信誉昭著便利全国流通 |
D.具有如同于黄金的价值 |
8.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制度的松弛 |
B.社会风尚的变化 |
C.市民阶层的产生 |
D.理学思想的影响 |
9.
《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这说明春秋时
A.私商仍受封建领主的制约 |
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 |
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 |
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 |
10.
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