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创办实业的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 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謇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料》等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创办实业的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 (共31题)
2.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民族工业的产生 |
C.贸易中心的转移 |
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
3.
《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有
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②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③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④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②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③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④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4.
“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关于俞大娘航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俞大娘航船出现于唐代 |
B.航船上可能载有邢窑的白瓷 |
C.船上所带货币主要是纸币 |
D.航船所经之路可见到客舍、车坊等辅助性营业场所 |
6.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
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
7.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民警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
8.
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编入“匠籍”,为官府服务。清朝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受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
9.
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A.坊市界限被打破 |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
C.对外贸易的繁荣 |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
10.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11.
“七科谪”,是指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和入赘的女婿。汉武帝认为这七种人重利轻生,故战斗力很强,于是要求其入伍参战。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激化阶级矛盾 |
B.削弱军队实力 |
C.打压商人群体 |
D.促进经济进步 |
12.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锦城在益州南榨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 |
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 |
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 |
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 |
13.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
14.
中国古代的“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城”“市”连称就构成了“城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筑城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B.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
C.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
D.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城市商业贸易 |
15.
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
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
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
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
16.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7.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
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
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18.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两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两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19.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
B.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
C.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
D.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
20.
古代鱼鳞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据此。鱼鳞图册是
A.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
B.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
C.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 |
D.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
21.
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A.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 |
B.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
C.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 |
D.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
22.
“开平煤矿产的煤,除供应国内各局以外,还投放市场。煤的质量优良,价格便宜,很快打开销路,并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材料表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A.彻底打破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
C.使中国实现了富强 |
D.彻底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
23.
1868年,“盐商何某在江苏句容买山一处,准备开采煤矿,却被地方士绅斥为异端,遭到驱逐”。这段材料说明
A.民族工业产品受到外国商品的排挤和打击 |
B.民族工业处于听任地方封建势力摆布的地位 |
C.各级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 |
D.地方政府公开吞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24.
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丝更陆续,农人纺丝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
C.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耕与织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动摇 |
25.
如图示描绘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下列与之相关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2”阶段的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
B.“3”阶段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制造业和采矿业 |
C.“4”阶段的萧条主要是欧洲列强又卷土重来 |
D.“5”阶段的发展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26.
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项目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29696 | 100 |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B.洋务经济兴起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D.农民负担减轻 |
27.
据统计,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为60.7%,1936年为78.4%.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有明显优势。根据1936年的统计:外国在华资本在钢、铁、铁路运输、机器采煤等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83%;97%;90%;66%.材料表明
A.清朝政府完全放弃了中国工业化的主导权 |
B.民族资本企业沦为西方殖民主义的附庸 |
C.外国资本控制了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主导权 |
D.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的重工业资源 |
28.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
29.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30.
有学者描绘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传统畜牧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③ |
31.
1893年,张之洞在给友人信中说到:“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由是观之,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是( )
A.技术薄弱 | B.思想守旧 |
C.资本缺乏 | D.列强侵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