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福建厦门市杏南中学高一3月质检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89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8分)材料一:

材料二: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鼎盛时期人口达150多万。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用“市井最盛”、“不可驻足”等形容东京的城市景象。最热闹的市通宵达旦,人员往来不绝,小贩叫卖声不断,商店连绵不绝,还有大相国寺每月五次的庙会集市。纵观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店铺鳞次栉比,城里还有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最大的可容纳千人,里面唱戏的、说书的应有尽有。
从材料一、二中能够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6分)
材料三:1987年在广东东南濒临南海的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这是迄今为止在环中国海区域发现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整船文物可达4-8万件,以瓷器为主,多为青釉瓷,许多瓷器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一摞一摞的铁锅和一篓一篓的铁钉是另两宗大量出水货物;目前船中出水的铜钱有上万枚,年代最早的是汉代的“货泉”,年代最晚的是南宋高宗时期的“绍兴元宝”。
(2)材料三沉船中有大量的瓷器和铁制品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2.
(14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近代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材料一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新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一新现象?此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4分)     
材料二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2)***曾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根据材料二,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2分)
(3)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张謇考中状元却弃官办实业,你对此有何感想?(4分) 
材料三 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

(4)“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根据材料三说明理由。(6分)

2.单选题(共22题)

3.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民族工业的产生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4.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统一货币“半两钱”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C.出现了纸币“交子”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6.
下图中反映的耕作方式应是()

A. 刀耕火种
B. 石器锄耕
C. 铁犁牛耕
D. 集体耕种
7.
唐诗《田家》中写道:“倚杖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8.
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
A. 原始社会末期
B. 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9.
清朝康熙年间,工匠用进口的原料画在瓷胎上,这样烧制的瓷器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这种瓷器应该是  
A.青瓷B.青花瓷
C.五彩瓷D.珐琅彩瓷
10.
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赞美的是我国古代陶瓷业中的(    )
A.青瓷B.白瓷
C.唐三彩D.珐琅彩
11.
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苏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湖广熟,天下足
C.玉米、甘薯传人我国
D.京剧开始形成
12.
“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毛
C.棉
D.麻
13.
徽商、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于
A.商周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4.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15.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耕经济B.限制工商业发展
C.维护封建统治D.防范“外夷”入侵
16.
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A. 海禁     B. 抑商 C. 奖励农耕 D. 整顿吏治
17.
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商周   ②西汉   ③明清
A.①②③B.①③
C.①②D.②③
18.
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
③他们创办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
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 陈启源(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D.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0.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顽强生存,其发展特点是
A.严重倒退
B.顺利发展
C.停滞不前
D.曲折发展
21.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首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C.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推动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22.
1866年商人方举赞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雇佣工人加工、制造船舶零件。上述表明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西方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
C.洋务运动兴起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3.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首先出现于
A. 沿海地区 B. 北京地区
C. 西南地区 D. 西北地区
24.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下列诗句中,能恰当形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是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3.选择题(共9题)

25.“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反映了唐朝的文化((    )
26.开元末年以后逐渐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的是(    )
27.开元末年以后逐渐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的是(    )
28.参观游览时,要爱护公物、文物古迹和花草树木:开会时,不要高声交谈喧哗;课堂上不能随便讲话。这表明(    )
29.参观游览时,要爱护公物、文物古迹和花草树木:开会时,不要高声交谈喧哗;课堂上不能随便讲话。这表明(    )
30.“望群内群外,人人兴奋,两眼放光,魂牵梦绕?”“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抢红包。”对此,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
31.“望群内群外,人人兴奋,两眼放光,魂牵梦绕?”“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抢红包。”对此,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
32.唐朝文化丰富多彩:其中著名书法家{#blank#}1{#/blank#}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blank#}2{#/blank#}在绘画方面有杰出成就,其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
33.唐朝文化丰富多彩:其中著名书法家{#blank#}1{#/blank#}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blank#}2{#/blank#}在绘画方面有杰出成就,其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