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854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高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民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2.单选题(共9题)

2.
《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的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A.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史学思想发生变化
3.
在宋代,我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数是贵族、官员、军兵及其家眷、仆从,他们都是“市民”,但却不是工商业者,而同一时期西方的许多城市则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这反映出宋代
A.大城市商业化水平较低
B.抑商传统限制了工商业发展
C.城市的政治功能加强
D.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受到阻碍
4.
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某同学的论文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
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6.
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大约是在
A.两晋时期B.唐宋时期
C.两宋之际D.明清之际
7.
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A.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C.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8.
宋代的印刷技术发达,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历史现象说明
A.国家治理推动了技术发达
B.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C.科举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宋词兴盛推动了文化普及
9.
“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A.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C.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D.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10.
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中不属于穿帮镜头的是
A.孔子周游列国时经常以玉米充饥
B.荀子书房悬挂着隶书书写的“仁者,爱人”
C.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安说“纸是包不住火的”
D.元朝时人们在瓦肆中观看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