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亦称市集、墟、场,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在17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内阁的发展状况。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明代后期社会变迁的新态势。
材料一 市镇,亦称市集、墟、场,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在17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材料二 朱棣重视阁臣个人素质,阁臣的进退完全取决于成祖朱棣对他们能力的认同。后设立制敕房、语敕房等机构,完善内阁制度。宣宗时,以票拟批答的方式处理政务,加强了内阁的权力。但由于权力制衡的需要,宣宗培植宦官势力,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摘编自田维佳《明代内阁的发展演变与皇权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后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内阁的发展状况。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明代后期社会变迁的新态势。
2.单选题- (共10题)
3.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这说明明朝
A.海外贸易一度发达 |
B.积极参与世界市场贸易 |
C.始终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
D.民间贸易地位远超朝贡贸易 |
4.
明代冯梦龙和凌蒙初在“三言”、“二拍”中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也不再是为富不仁的不义之徒,而是表现出了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是一群有道德、重情重义的商人形象。这反映出
A.文学叙事方式出现创新 |
B.文学创作摆脱了理学的束缚 |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
D.商品经济繁荣引起观念变化 |
6.
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其旨在说明
A. 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
B. 中国经济总量居界前列
C. 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基础
D. 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新突破
A. 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
B. 中国经济总量居界前列
C. 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基础
D. 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新突破
7.
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
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 |
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
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
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
8.
“(石门)镇油坊有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
9.
1930年,美国著名剧作家怀尔德在纽约观看了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京剧后,深受影响,后来他在创作《我们的小镇》时采用了京剧艺术的手法。这表明京剧艺术
A.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
B.影响国外剧作家的创作思维 |
C.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 |
D.代表了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 |
10.
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这一倾向是
A.怪诞化 |
B.脸谱化 |
C.世俗化 |
D.功利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