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明代官办的蒙学教育主要是社学,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州、县,夸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这和国家规定的社会歧视政策是一致的……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私塾非常常见,也最有中国传统特色……明清蒙学教育择师标准很严,明太祖曾有明令:“其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官学蒙师大多要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私塾中的蒙师也会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意蕴。“蒙以养正”是蒙学最高的教育理念,即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西欧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向,并说明其成因。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
材料一 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明代官办的蒙学教育主要是社学,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州、县,夸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这和国家规定的社会歧视政策是一致的……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私塾非常常见,也最有中国传统特色……明清蒙学教育择师标准很严,明太祖曾有明令:“其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官学蒙师大多要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私塾中的蒙师也会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意蕴。“蒙以养正”是蒙学最高的教育理念,即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摘编自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西欧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向,并说明其成因。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表是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 | 西方的重要节日 |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3.清明节:四月五日左右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8.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 1.元旦节:每年1月1日 2.情人节:每年2月14日 3.复活节:约在3月7日左右 4.愚人节:每年4月1日 5.母亲节:每年5月份的第2个星期日 6.父亲节:每年6月份的第3个星期日 7.劳动节:每年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 8.万圣节:每年10月31日 9.万灵节:每年11月2日 10.感恩节: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 11.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 |
上表是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0题)
3.
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
A.都城的布局出现了突破性的变化 |
B.市开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
C.都城设计理念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4.
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北宋 | 北方人数(个) | 北方所占比例 | 南方人数(个) | 南方所占比例 |
前期 | 278 | 84.5% | 51 | 15.5% |
中期 | 274 | 63.9% | 155 | 36.1% |
后期 | 121 | 40.3% | 179 | 59.7% |
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 |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
C.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
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
5.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
6.
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
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 |
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
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
7.
熙宁年间,“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表明政府意在
A. 增加财政收入 B. 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 增加粮食产量 D.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 增加财政收入 B. 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 增加粮食产量 D.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9.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10.
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中认为:“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这说明宋元时期
A. 市民的娱乐需求推动实用科技发展
B. 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 理学兴起奠定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
D. 社会变动促进主流文学形式变化
A. 市民的娱乐需求推动实用科技发展
B. 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 理学兴起奠定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
D. 社会变动促进主流文学形式变化
11.
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
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
B.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
C.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
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