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的成因。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的成因。
2.单选题- (共17题)
2.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元,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创造了有利环境 |
B.欧洲列强放弃对华侵略,提供了有利时节 |
C.倡导国货成为潮流,拓宽了国内市场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拥有政策保障 |
4.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
5.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
6.
《法华乡志》记载:“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这说明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B.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 |
D.封建伦理纲常被自由思想取代 |
7.
叶圣陶先生于1932年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有这样一课,本课内容反映了
第141课 一个老婆婆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她的纺车。
第141课 一个老婆婆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她的纺车。
A.工业革命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
B.鸦片战争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
C.辛亥革命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
D.机器生产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
8.
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兼并。材料表明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与运行所起的作用是
A.极大增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 |
B.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
C.改变了驿站马匹的通讯方式 |
D.抵制了列强的一些经济侵略 |
9.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根据表格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阶段 | 民族工业状态 | 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短暂春天 | 欧洲列强放松侵略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 萧条 | 列强卷土重来 |
抗战时期 | 遭摧残 | 日本的经济掠夺 |
解放战争时期 | 陷入绝境 | 美国商品的涌入 |
A.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
B.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
C.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11.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
C.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
12.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
13.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14.
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
15.
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了《谕英国国王书》,其中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
A.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B.已做好防备英国武装挑衅的准备 |
C.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
D.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 |
16.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
B.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
C.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
17.
在经济全球化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纬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材料认为
A.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
B.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
C.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
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