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75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是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明代嘉靖年间,江南市镇已有三百余个,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则达到了五百多个,人口维持在万人上下……江南地区外襟长江带运河而通大海,内部水网纵横。吴江、吴县、长洲,多沿运河及支流分布,大致间距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常见模式,形成较为均匀的城镇分布……舟定、太仓、昆山多分布于冈身地带(江南的一种地形),这与该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了密切联系。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分布、结构与网络》
材料二曼彻斯特成为19世纪的“超级都市”与区域经济中心,原因很多……曼彻斯特气候潮湿,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基本都在下雨,“这里比英国其它任何地方更适合棉作物的发展”。这座城市位于艾威尔河之东,默西河从城市穿插而过,东部可直达最大港口利物浦,不但可以进口大量原材抖,还可以把加工后的产品便利的运输到外地高价卖出。英国是著名的“黑乡”(盛产煤),这使得蒸汽机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让人们更加重视机械的发展。曼彻斯特已从旧式的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人口大城和世界工业之都。
——《从曼彻斯特看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曼彻斯特发展的异同。
2.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在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其全部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6%(有些资料的统计甚至比这个数字还要低)。半个世纪后,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人口占到68%。
——《大英百科全书》
材料二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时间
1821年
1841年
1871年
1900年
比例
32
25
12
7.1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一是煤烟滚滚,烟雾弥漫,正是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二是河流的污染,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印染工业的发展,由于工厂主只顾自己的利益,直接将污水排进河中,使河流遭到污染。三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工业革命中,钢铁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直接导致了对森林的大肆砍伐。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四(20世纪)70——80年代,这些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上不断增加投资,如美国、日本的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它们十分重视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定各种严格的法律条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和预防污染,努力净化、绿化环境。此外,还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开发低污染和无污染的工艺技术。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环境污染与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人口的流动特点及其成因。这对当时英国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工业革命造成大气、河流污染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原因。
(3)根据材料四,归纳西方国家是怎样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
(4)结合上述材料,扼要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3.
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调整往往效果显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体现“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思想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试分析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能直接“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除增加就业外还有什么重要作用?
(3)在材料三谈话精神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新变化?
4.
改易风俗是戊戌变法留给中华文明的一笔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戍维新时期,康有为在时呈的奏议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及“易服”。他认为“王者改制,必易服色”。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种近乎形式,主义的看法背后,却有其深刻的道理。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而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从服饰上映衬出来的是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仍以“易服”为例,当时戊成变法已进入攻坚阶段,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已呈白热化状态。改革有很多工作要做,维新派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变法大业更离不开强大的社会群众基础做后盾。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且不说从审美角度上看,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就是从更换服装的费用上来说,很多家庭也是一时难以负担的,所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维新变法时期主张易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服受到抵制的原因及影响。
(3)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评价维新变法的这一措施。

2.单选题(共9题)

5.
据中新社布鲁塞尔2017年2月22日电,世贸组织宣布《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据此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
A.巩固区域集团化
B.消除国际竞争
C.促进国际合作
D.推动贸易自由化
6.
下图是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幅示意图,该图研究的核心主题是
A.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
B.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
C.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D.农业播种方式的演变
7.
南宋学者叶适说:“(三代)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到汉代始行抑商政策。他认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叶适的观点是
A.宋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商业发展
B.表明义利兼顾的观念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经济重心南移,促使人们经济观念转变
D.批判重本抑末的政策,该政策存在弊端
8.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则材料旨在强调早期殖民扩张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西方殖民者的野蛮行径
C.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厄运
D.使美洲贵金属丧失殆尽
9.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这一现象导致了
A.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
B.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
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10.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以下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发昌机器厂
D.轮船招商局
11.
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示意图,变化得益于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2.
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梁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3.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间,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下列图片所涉及的重要事件或成果,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