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史伟人有时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列宁、罗斯福、邓小平。面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剧变,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革。请结合史实回答:
(1)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那些成功的改革?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主要特点?结局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历史伟人有时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列宁、罗斯福、邓小平。面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剧变,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革。请结合史实回答:
(1)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那些成功的改革?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主要特点?结局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2)尽管封建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各列举古代冶炼业、丝织业、陶瓷业的一项成就。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关系?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尽管封建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各列举古代冶炼业、丝织业、陶瓷业的一项成就。
3.
材料一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明神宗实录》卷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乾隆)《苏州府志》卷三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4.
2010年世博会将在我国上海举办。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世”,与举办年份的数字巧妙组合,三个人形,既代下表口之家,也代表“你”、“我”、“他”及全人类,表达了中国人民把这届世博会办成具人文思想、属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据此判断,下列哪一图片最有可能是上海世博会的会徽
A.![]() |
B.![]() |
C.![]() |
D.![]() |
2.单选题- (共25题)
5.
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述了这样的情节: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为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A.当时苏联国内物资极度匮乏 |
B.当时正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
C.当时正值新经济政策时期 |
D.义务制劳动是保障苏联经历战争考验的重要手段 |
6.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后,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由此说明
A.新政后美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
B.新政后美国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
C.新政后美国政府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D.新政后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国营经济 |
7.
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
B.恢复工业生产 |
C.调整农业政策 |
D.实行以工代赈 |
11.
下列这组图片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哪项内容相关?








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
C.分配方面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
12.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
B.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
D.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
13.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都江堰 |
B.白渠 |
C.大运河 |
D.赵州桥 |
14.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了“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②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③代表性企业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福州船政局
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②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③代表性企业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福州船政局
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③④ |
15.
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展品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机器 |
B.英国展品占了绝大部分 |
C.美国在世博会上展示了令人吃惊的实力 |
D.日本的也有不少世界先进的展品 |
16.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
B.土地制度的调整 |
C.货币制度的改变 |
D.地区经济的差异 |
17.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
18.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
22.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从中得出的信息最确切的是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
B.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
C.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时间限制 |
D.江南经济的繁荣 |
24.
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
26.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的数量猛增。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中国掌握了茶、丝市场的主导权 |
D.茶、丝出口给中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
27.
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
28.
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为我国的农民致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它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
C.发展乡镇企业 |
D.进城打工 |
29.
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2003年已达到11.67万亿元。我国国民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扩大商品出口 |
B.发展服务贸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
C.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强生产能力 |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 |
3.选择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