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四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
——金普森等《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列举影响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一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四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
——金普森等《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列举影响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不定的名称,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演变过程。

结合表格信息与所学知识,围绕“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不定的名称,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演变过程。

结合表格信息与所学知识,围绕“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单选题- (共31题)
4.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
D.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
5.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
B.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
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
6.
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别,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商品经济的繁荣 |
B.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
C.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
D.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
7.
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
8.
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
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
9.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
A.五谷开始种植 | 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
C.土地私有出现 | 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
10.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农耕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 |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
C.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
D.男耕女织的农业经营方式 |
11.
2018年是中国传统的狗年。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与传统生肖文化形成相关的是
A.西方海洋文明的影响 |
B.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
C.古代文学艺术的推动 |
D.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 |
12.
有人认为:中国在明朝时已经开始出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趋势。下列选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 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
C. 租佃关系的发展
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A. 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 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
C. 租佃关系的发展
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13.
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
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 |
14.
某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 |
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
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
15.
下表为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单位:万石)的研究分析。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研究者 | 长江水系运量 | 运河水系运量 | 珠江水系运量 | 海上运量 | 其他运量 |
学者一 | 1750~2350 | 1200~1700 | 400 | 1000 | 400 |
学者二 | 1850 | 2350 | 320 | 1800 | 1680 |
A.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 |
B.运河沿岸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
C.内陆水运是运输的主要途径 |
D.粮食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
16.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C.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
D.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
17.
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商业革命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
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
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
18.
如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 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
B. 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 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 顺治至雍正 | 乾隆至道光 |
集市数 | 集市数 | 集市数 | |
直隶 | 132 | 527 | 537 |
陕西(关中) | 143 | 238 | 264 |
江西福建(不含台湾) | 459 231. | 545 305. | 976 511. |
广东 | 323 | 1270 | 1959 |
A. 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
B. 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 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19.
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
B.市民阶层的扩大 |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D.城市经济的发展 |
20.
《袁氏世范》中记载,“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物资匮乏,生产落后 |
B.商品市场管理需要严格规范 |
C.商品经济繁荣,种类繁多 |
D.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场混乱 |
21.
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这表明当时政府
A.限制商业活动 |
B.加强商业监管 |
C.抑制商业兼并 |
D.鼓励商人竞争 |
22.
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
C.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
23.
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这表明秦代
A.统一了铸币的形制和重量 |
B.币制混乱引发社会纠纷 |
C.货币的杂乱状态得到解决 |
D.货币铸造权已收归政府 |
24.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
C.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
D.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显著 |
25.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
26.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D.坊市制继续实行 |
27.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28.
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这一现象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
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
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
29.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 生产力水平低下
B.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 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 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A. 生产力水平低下
B.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 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 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30.
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作者主张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B.重农抑商政策 |
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
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 |
31.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
A.西安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
32.
《美国研究词典》对某种贸易形式作了如下的解释:“北美殖民地时期一种贸易形式,又称“绕圈子”贸易。旨在保持与宗主国英国的萌芽平衡和满足本身的经济需要。出现于17世纪40年代,繁荣于18世纪中期.美国独立后逐渐消失。”该贸易形式
A.宗藩贸易 |
B.三角贸易 |
C.朝贡贸易 |
D.自由贸易 |
33.
某人在航海日记中记述:“1520年11月28日,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据此,你判断此人属于谁的船队
A. 哥伦布
B. 迪亚士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A. 哥伦布
B. 迪亚士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34.
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是英国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④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是英国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④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