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371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西周至明清环保法制与生态环境状况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 中国古代史上两大区域的人口数量(单位:万)
时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4117
1448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
2789
1915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
3174
2398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2841
4257
明弘治四年(1491年)
2432
5177
 

——数据源于张国雄《长江人口发展史论》

材料三 丝绸之路被誉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世界文化的大运河”。西北丝绸之路正式被官方开通,始于汉代的张骞通西域(遣副使访问中亚、南亚及西亚各国)。当时我国的冶铁技术、铁器、井渠法传入西域,西方的玻璃、琉璃等特产和葡萄、苜蓿、石榴、胡桃等植物传入中国。印度的艺术、佛教、音乐、舞蹈等也传入中国。东汉末年,由于匈奴控制西域一带,丝绸之路一度梗阻。唐代是丝绸之路达到最终繁荣的时期,阿拉伯和欧洲商旅往来不断,将中国与当时强大的东罗马两大文明古国联系起来,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丝绸之路梗阻。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北丝绸之路日渐衰退。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明清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明清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析长江流域人口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西北丝绸之路繁荣与日渐衰退的原因。

2.单选题(共14题)

2.
据下表可以得出
文献
西汉商业
《史记·货殖列传》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择之禁,是以商富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汉书·食货志(下)》
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吏;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携带武器;商贾不得名田;加倍征收商贾的算赋。
 
A.史书记述的矛盾性削弱了其可信度
B.《史记》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有失偏颇
C.《汉书》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最接近事实
D.史书可作为探究西汉商业政策的依据
3.
《汉纪》指出:“今汉人田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强富人,占田逾多,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赋,而人输豪强太半之税……是以惠不下通,而威福分于豪人也。”据此可知
A.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B.将实行盐铁官营
C.低税率于民不利
D.中央集权已削弱
4.
据史料记截:“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
5.
“经济”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原意是“经邦(或国)济世”或“经世济民”。如《晋书·纪瞻传》有“瞻中亮雅正,识局经济”,诗人杜甫的《上水遣怀》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等。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
A.反映了宽松的参政氛围
B.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
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念
D.印证了小农经济的落后
6.
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人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7.
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微澜”的表现是
A.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B.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C.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纸币的出现
D.大运河沿岸城市兴起
8.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苏徽大贾,招贩鱼盐,多置田宅,以长子孙”,安徽的大多数耕地“皆绅衿商贾之产”,扬州大盐商,既“腰缠万贯”,也“坐拥一县之田”“安然衣食租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帮和会馆在全国兴起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9.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10.
在中国古代,作为股份公司制雏形的合伙经营形式相当普遍,且常常采取家族合伙的方式,如在明代徽商中有“伯兄同钱”“昆季(兄弟)同财”等记载。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宗族关系成为经济的基础
B.股份公司制度已开始确立
C.宗法社会结构对经济影响深刻
D.商帮主要采用合伙经营的模式
11.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72
1270
71
1959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的频繁
C.江南逐渐成为南方经济重心
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12.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A.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
C.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开展
13.
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种类有刀币、布币和蚁鼻钱。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齐国铸币业发达
B.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
C.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
D.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携带
14.
《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
A.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
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15.
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B.儒家学者并不关注社会现实
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
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