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的观点。
材料一 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尚书·洪范》
材料二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周礼·天官》
材料三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态度。(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的观点。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1)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其目的如何?
(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材料一、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材料二、(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其目的如何?
(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2.单选题- (共14题)
4.
《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在公元65年,王景出任庐江(今合肥)太守,“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由此可推断
A.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 |
B.牛耕发展在全国不平衡 |
C.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 |
D.农业不是当地主要产业 |
5.
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是麻、黍、稷、麦、菽,后来最流行的是稻、黍、稷、麦、菽。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由于
A.水稻出现较晚 |
B.经济重心南移 |
C.粮食需求增加 |
D.饮食结构变化 |
6.
“锦绣纂组,绮罗绫觳,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诸葛亮《便宜十策·治人》)上述材料反映了
A.手工业服务对象体现了等级社会 |
B.蜀锦远销全国,增加了政府收入 |
C.从事手工劳动的工匠社会地位低下 |
D.产品质量较高,为社会各群体使用 |
8.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禝”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11.
“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的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日本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不能作为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
B.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
C.重农抑商政策有了一些松动 |
D.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
12.
明中叶起,松江“布被天下”的局面真正呈现出来,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但是,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究其原因,可能是
A.棉纺织业出现较晚技术不够成熟 |
B.小农家庭副业是棉纺织业的主体 |
C.棉纺织品易损耗不能够集中生产 |
D.棉花种植分散使集中生产成本高 |
13.
CCTV《鉴宝》栏目深受人们喜爱,某期有四位收藏者分别带着自己的收藏品来到节目现场请专家鉴定。如果你作为文物专家,看甲、乙、丙、丁四位观众的收藏品一定是赝品的是哪些?
甲:自称收藏品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一尊
乙:自称收藏品是春秋时期的钢剑一把
丙:自称收藏品是宋朝的珐琅彩瓷一件
丁:唐朝的秘色瓷一件
甲:自称收藏品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一尊
乙:自称收藏品是春秋时期的钢剑一把
丙:自称收藏品是宋朝的珐琅彩瓷一件
丁:唐朝的秘色瓷一件
A.甲和乙 |
B.乙和丙 |
C.甲和丙 |
D.乙和丁 |
14.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
15.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
A. 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 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 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 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A. 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 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 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 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