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孙中山、***、邓小平等都曾高度关注民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现在的农民都不是耕自己的田,都是替地主来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我们应该马上用政治和法律来解决,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民生问题便无从解决。
(2)根据材料二,分析土地革命时期的***对土地问题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中共成功探索出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其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关于经济持续发展的正确方法。
材料一 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现在的农民都不是耕自己的田,都是替地主来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我们应该马上用政治和法律来解决,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民生问题便无从解决。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说:“我们插牌子,本身也是很好的宣传。例如国民党的士兵到了根据地来,他们一看到田里到处插上了牌子,看到我们这里打了土豪分了田,也会说红军好。有些国民党士兵因受打土豪分田地的影响,开小差跑回家去。插牌分田后,农民有了田地就会跟着共产党。”你看,分田地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既争取了群众,又瓦解了敌人,一举多得。——陈士榘《打土豪分田地》
材料三 可能我们的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总结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特别要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在解决农民问题上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在当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土地革命时期的***对土地问题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中共成功探索出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其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关于经济持续发展的正确方法。
2.单选题- (共17题)
2.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
3.
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
4.
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近代化的进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
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
C.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
D.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
6.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
7.
(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A.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复兴 |
B.改变了欧洲人阅读方式 |
C.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
D.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
8.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0.
德克·卜德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中有过这样的评价:“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人的恩惠更大”。蔡伦的“ 恩惠”主要体现在( )
① 发明了最早的书写用纸 ② 扩充了造纸所需原料的来源
③ 便利了纸张的推广使用 ④ 有利于造纸术的西传
① 发明了最早的书写用纸 ② 扩充了造纸所需原料的来源
③ 便利了纸张的推广使用 ④ 有利于造纸术的西传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1.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讽刺小说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其中的“《□□□□》”最有可能是( )

A.A | B.B | C.C | D.D |
13.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
A.出发点是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 |
B.目的是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
C.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
D.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
14.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15.
“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题的诗。主要是肯定李大钊
A.是《新青年》的撰稿人 |
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
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
D.猛烈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
16.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他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
D.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
17.
1957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
18.
2012年2月21日,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说:“20年前,中国还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应该说,这种发展变化与‘南方谈话’密不可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南方谈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南方谈话”的核心 |
C.“南方谈话”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
D.“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
3.选择题- (共6题)
23.
—How is your grandma?
—She is fine. She used to____ TV at home after supper. But now she is used to____out for a wal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