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二描述了什么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二描述了什么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二抗战时期,荣氏企业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抗战前的辉煌。
材料三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家人将申新三厂迁往台湾的主张,并协同工人一道制止搬迁行动。荣氏家族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抗战前的辉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1956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的变化。
材料一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二抗战时期,荣氏企业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抗战前的辉煌。
材料三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家人将申新三厂迁往台湾的主张,并协同工人一道制止搬迁行动。荣氏家族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抗战前的辉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1956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的变化。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指出其反映的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与图1、图4与图3相比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指出其反映的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与图1、图4与图3相比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
2.单选题- (共13题)
5.
“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A. 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 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 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A. 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 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 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6.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
B.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C.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D.要支持教育事业 |
7.
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中心。可见这一时期的上海
A.消费观念非常落后 | B.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 |
C.汽车制造业尚未出现 | D.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 |
10.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
B.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
12.
“给企业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它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
B.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
C.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
D.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
13.
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
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5.
21世纪初,中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由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这一现象表明我国
A.全面改革开放取得成功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
C.基本解决广大农民温饱问题 |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 |
16.
《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它从1872年创刊,至1949年停刊,历时77年,记录了清末以来近80年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912年《申报》可能报道的新闻有
A.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 |
B.电影《定军山》开拍的消息 |
C.西餐开始传入中国 |
D.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 |
3.选择题- (共2题)
17.
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1)进行科学探究时用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要把它放到玻璃器皿中,因为它具有很强的{#blank#}1{#/blank#} 性.
(2)测定称酸溶液的酸碱度的操作方法是什么?{#blank#}2{#/blank#}
(3)如图甲、乙能表示熟石灰和一定量的盐酸混合,溶液的pH和加入熟石灰质量关系可以用图{#blank#}3{#/blank#} 表示;当加入熟石灰ng时,请写出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blank#}4{#/blank#}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