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67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夏锋认为,目前应把海南打造成为自由贸易港,这是海南更大程度开放政策、开放模式的突破,也是中国向世界释放“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最有力的信号,将更有利于发挥海南在“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在泛南海经济合作中的中心枢纽作用。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二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人教版教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材料三 海南有条件成为泛南海合作的先导区,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新格局,促进泛南海自由贸易网络的形成。海南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与东南亚各国合作紧密。所以,从泛南海、东南亚合作等战略角度考虑,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有独特优势、独特作用的。海南如果建立自由贸易港,它对于维护南海的权益,以开放带动开发合作,促进泛南海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中国证券网》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在哪一次重要会议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什么?
(2)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怎样的特点?
(3)根据材料,海南建立自由贸易港的意义何在?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2.单选题(共14题)

3.
中共“八大”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得出上述认识是基于
A.建立新中国的需要
B.三大改造即将完成
C.一届“人大”顺利召开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4.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5.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6.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
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给土著人带去人文主义思想
B.向土著人传播航海技术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向土著人传播天主教
7.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8.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9.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连宵嬉戏……至于通晓。”该材料描绘的场景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A.汉都长安
B.隋都洛阳
C.宋都东京
D.明都应天府
10.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B.“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11.
“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A.全球化趋势的开始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殖民扩张的开始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2.
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在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
A.没有发生“价格革命”
B.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礼
C.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
D.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
13.
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B.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14.
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近代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械设备、制造洋枪洋炮的第一个机械化兵工厂。下列企业与之类型相同的是
A.发昌机器厂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轮船招商局
15.
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C.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D.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16.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