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材料二:(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 | 耕地面积 | 人口 |
明初 | 8.5亿亩 | 6600余万 |
清前期 | 10亿亩 | 4.1亿 |
材料二:(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三: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
2.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城市化率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以后,城市化进程转入一个崭新阶段,沿海各大商埠相继开辟,现代化工业逐渐兴起,再加上政治不安定,迫使人口向沿海商埠集中。
材料三:……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城市化率
时期 | 战国 | 西汉 | 唐 | 南宋 | 清 | 清 |
时间 | 公元前300年 | 公元2年 | 745年 | 1200年 | 1820年 | 1893年 |
城市化率 | 15.9% | 17.5% | 20.8% | 22.0% | 6.9% | 7.7% |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大致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材料二: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以后,城市化进程转入一个崭新阶段,沿海各大商埠相继开辟,现代化工业逐渐兴起,再加上政治不安定,迫使人口向沿海商埠集中。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材料三:……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預。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經济不等于資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僵化模式指什么?在经济上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預。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經济不等于資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僵化模式指什么?在经济上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4题)
4.
罗斯福说:“低收人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稳定物价 |
B.整顿银行 |
C.调节农业生产 |
D.以工代赈 |
8.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民族工业的产生 |
9.
1881年9月,两江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请开办江苏利国煤铁”。次年成立“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总局”。此举与洋务派的哪一重大活动直接相关
A.为“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
B.欲“求富”,兴办民用企业 |
C.学习西方,兴办新式学堂 |
D.加强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
13.
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表是小刘同学整理的一张表格。你认为这个表格的主题是
事件 | 时间 | 结果 |
一五计划 | 1953-1957年 |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54年 | 成为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
三大改造 | 1953-1956年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 |
大跃进 | 1958年开始 | 国家受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1958年开始 | 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
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C.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
D.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
14.
“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来”。这些“豪言壮语”反映了
A.土地改革的成果 |
B.农业合作化初见成效 |
C.“大跃进”的浮夸风 |
D.土地承包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
15.
粮票最早出现在1955年,此后国家对粮食定人定量,计划供应。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粮票的终结主要取决于我国
A.经济体制的改革 |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C.对外开放的发展 |
D.思想领域的解放 |
16.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
C.地方自治的市镇 |
D.沿街开铺的晓市 |
17.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
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
C.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
19.
汉初时,政府规定“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及其子弟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这一变化反映出
A.朝廷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
B.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
D.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 |
20.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 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 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C. 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 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A. 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 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C. 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 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21.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法案规定:在纺织厂(除了丝绸与饰边的劳动领域),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岁至13岁儿童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13岁至18岁的年轻工人每天工作不超过12小时。这些由监督员监督实施。这一法案说明
A.工业革命期间童工的待遇得到根本性改善 |
B.自由主义政策时期存在国家的干预 |
C.英国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 |
D.英国建立了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 |
23.
下表是英、美、法、德四国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据此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年代 | 1870 | 1989—1900 | 1913 |
比例 | 78% | 74% | 72% |
A.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
B.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盛极而衰 |
C.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D.世界各国工业差距明显缩小 |
24.
煤油在19世纪60年代只有极少量为供应外国侨民需要而输入中国。1878年的输入量是1570万公升,1891~1893年平均每年煤油输入量已增加到1亿7千6百余万公升。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质变 |
B.外国侨民数量的增多 |
C.中国社会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
D.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 |
25.
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主导并大力推动工业化 |
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
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
26.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的时候,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这说明
A.广东省最先进行国企改革 |
B.广东省是中国改革的先锋 |
C.广东省率先成为经济特区 |
D.广东省大力推行市场经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