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统招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66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材料二  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21.0
27.5
51.0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的政策因素有哪些?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材料二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之后的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
(2)“1500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二: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例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分析造成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什么变化?请指出原因。

2.单选题(共25题)

4.
民国初年,镇江和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婚烟自主之风日渐盛行
C.国人普遍接受西式婚俗
D.传统婚俗退出历史舞台
5.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暧,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棉花的作用超越丝麻,其重要的前提条件是
A.棉花成为重要经济作物
B.棉纺织技术的成熟
C.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D.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6.
中唐时期陆贽有言:“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贷其种粮,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这一现象源于
A.人多地少,赋税沉重
B.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C.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拋荒
D.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
7.
春节时,在农家的房门上常贴有“五谷丰登日,六畜兴旺年”的春联,期盼着来年丰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种植业与家畜饲养业结合
8.
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总人口达0.727亿,明末全国总人口达1.525亿,清乾隆时全国总人口突破3亿大关。同一时期的耕地增幅却不足50%。这些现象主要有赖于
A.对传统步犁进行革新
B.开始推行租佃制经营
C.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
9.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只漆杯组有可能出自
A.家庭手工业
B.田庄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10.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11.
从1559年到1620年,英国占有超过40座庄园的土地显贵由原来的39个锐减至19个。17世纪初,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不仅入不敷出,甚至濒临破产。材料中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土地显贵追求享受购买奢侈品
C.新兴资产阶级已代替土地贵族
D.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12.
一种复杂的情绪在威尼斯蔓延:震惊、焦虑、歇斯底里。总督吉罗拉莫•普列里说:“匈牙利人、德国人、佛兰德和法国人,以及所有翻山越岭到威尼斯花大价钱购买香料的人,如今都将转向里斯本。”最早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好望角的发现
B.印度航线的开辟
C.“新大陆”的发现
D.环球航行的实现
13.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兰行的兴盛说明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闭关锁国政策解除
D.清政府主动融入了海外市场
14.
有史学家指出:“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了。”这里所论述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
D.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5.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阿姆斯特丹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一系列新兴国家的建立
C.欧洲人聚居在一起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16.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这说明
A.民主政治对富有阶级的敌视心理
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福利制度在教育领域率先出现
17.
下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它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形成三角形的主要商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B.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C.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D.为西欧资本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18.
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19.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明朝在江南的纺织行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近代工业诞生了
B
1895年以后的4年中,全国新开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工厂超过之前20年的总数
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C
张謇的大生企业,将大量收益投入地方教育、自治、慈善及社会公益事业
资本家有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D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集中国家经济力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A.A
B.B
C.C
D.D
20.
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1935年
1941年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冶炼业
47.4
0.19%
13570.7
37.01%
机器金属业
415.5
1.66%
4402.7
10.6%
纺织业
12170.3
48.53%
5884.7
14.17%
食品工业
6159.8
24.56%
2726.6
6.57%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B.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C.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21.
成立于1868年的济南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从1911年到1918年,瑞蚨祥在北京又开办了2处新店,几乎占了北京大栅栏半条街;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客观因素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中华民国政府提倡国货
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22.
下图呈现了民国初年纺织业的发展情况。这与以下哪一因素密切相关
A.洋务派大力投资和兴办新式企业
B.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办厂限制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3.
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洋务企业产生
C.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一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4.
下列选项中,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图片反映的信息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当时中国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
D.近代经济形态逐步在中国出现
25.
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是
A.思想上拨乱反正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26.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售的九条办法》.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回到农村。这表明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违背“一五”计划城镇化建设要求
C.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端倪
27.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一科学发展观
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28.
下表为我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统计:
年份
1979
1980
1983
1985
1988
1992
2003
指数
24.9%
30%
40%
50%
60%
63.2%
73.8%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B.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