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专题易错强化:古代中国的经济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3646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0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后期常熟人谭晓,因当地“田多洼芜”,低价购买了大量空闲土地,雇佣乡民百余人,“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腾,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视地形、土壤情况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亮昆虫,此类副产品稍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其本人“纤音惮费”,生活节俭,因此“货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提供了一个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例,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若干新现象。从材料中提炼一个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密如星斗的市镇,聚集了以工商者为主体的大量人口。基于农工产品比价的“剪刀差”以及前资本主义商业的高额利润,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高于四乡。随着市镇多方面的城市功能的增强,特别是零售商业、铺坊手工业、饮食业和酒搂、蔡肆、妓院等行业的蜂起,加上大量地主、士绅的迁入,使得市镇行政管理复杂化,官吏队伍遽速壮大,这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凭藉经济、政治实力,消费水准高得惊人,高档奢侈性消费品的猛增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但中小工商业者的生活用品基本来自本土所产,他们所从事的商品性生产的发展主要缘自外地市场的需求。

——摘编自孙竞吴《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消费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开埠以来,洋货大量涌入,市场吸引力增强。人们不仅能从市场上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而且能以比家庭手工成本低得多的价格买到这些商品。如1872年到1886年14每时间里,棉纱价格就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最后竞使洋纱价格与中国棉花价格相等,传统纺织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城市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现代职业的诞生,如银行业,邮政业、新闻出版业等.增加了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吸纳能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入工厂,成为新兴的产业工人。他们改变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方式,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作息制度,如上下班制、星期日休息制等,逐渐融A到了城市生活中。这样,由于城市功能增强而集聚在一起的人——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买办等构成了城市的新兴阶层。他们打破了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政治格局,成为一种‘新人类’一一都市人,成为城市社会最重要的产出。而这一类人无疑是近代城市消费生活的主体。

——摘编自谯珊《近代城市消费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市镇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城市消费生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3.单选题(共10题)

3.
《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
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
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4.
宋代对绝大多数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并将盐茶等专卖法收入位列末代法典首位的保卫皇帝和陵庙安全的法律《卫禁》篇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A.重视国计民生产业的保护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专卖收入关系政权的稳定
D.工商业经济发展十分活跃
5.
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6.
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7.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8.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9.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0.
汉代,普通农民除日常耕作之外,还会从事与直接农作无关的其他活动,如加工食品和燃料,纺纱织布,金属加工,裁缝,制革,制造和修补工具、器械、陶器与礼器等,还有修筑房屋,修补篱笆,以及其他诸如文娱、治安、运输和买卖活动,等等。这反映出汉代
A.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B.农民生活的富足
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田庄经济的束缚
11.
三国时魏国的韩暨在官营手工工场中改进和推广应用水排,计其利益比马排、人排增加了三倍。这种鼓风水排,节省了人力、畜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后代广为流传使用。这说明当时
A.北方水利设施成就巨大
B.南方经济技术发展迅速
C.冶铸技术出现重大突破
D.重农抑商政策暂时中止
12.
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这表明
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
D.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