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64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5世纪初,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材料二 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材料三 工业革命来说,英国发明了最重要的蒸汽机,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被德国拔得头筹。在一种平民精神的激励下,美国不仅发明了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从惠特尼的互换技术、福特的“流水线”大量生产到泰勒的现代管理。正是依靠这些革命性的“软件”技术,美国由一个后起之秀迅速成长为世界工业第一强国。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
(2)材料二中,“新天新地”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德国和美国超越英国的主要因素。(德美在一起分析)
2.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须新的收入,而终武帝一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就一直未曾停止过。
汉武帝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措施是恢复国家专卖制度,将几项高利润商品的生产、销售控制在朝廷手中。他恢复了国家对铸钱的垄断,于公元前119年更恢复了秦时的盐铁专卖制度,稍后又增加了酒类专卖一项……武帝还对某些商品加征进口税,但其余诸项措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如表所示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卞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l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l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四 如表所示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增加政府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该时期中国人均GDP仍然在低水平徘徊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指出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

2.单选题(共29题)

3.
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殖民垄断公司。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组织都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B.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C.只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
D.是政府直接对经济干预的产物
4.
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亩,房屋66346间,生猪14123头,羊21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A.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5.
1978年至1994年间,在我国农村的人均纯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比由84.93%下降到63.1%,而非农产业收入由7.92%提高到30.7%。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城市经济改革取得成效
B.土地产权关系得到调整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乡镇企业激活农村经济
6.
郑观应指出:“西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反谓中国之待外人如何凌辱,意在激怒其民,以与中国为难耳”。如果国人有了自己的报纸,“遇交涉不平之事,据理与争,俾天下共评曲直”。其意在说明
A.西方利用报纸进行欺骗宣传
B.报纸是了解世界形势的途径
C.报纸是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
D.报纸是国人反抗西方的利器
7.
服饰和口号被称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与“劳动工装和军管会干部所穿的灰色中山装、军人服装成了时髦的装束。……妇女的旗袍因被认为与职业妇女的生活日常不符而逐渐离去,代之而起的是苏式的列宁装和布拉吉”的时代相对应的口号是
A.“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B.“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8.
从1991年3月起,在随后的9年零9个月中,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7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5%,创造了2500万个新就业机会,年增长率达2%。失业率大幅下降,从扩张期开始时的7%以上下降到最低为3.9%。促使这一景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实施赤字财政
B.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
C.缩减政府开支
D.扶植高新技术产业
9.
学者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的态势好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中间应该是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10.
根据史料记载,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种现象说明
A.当时工匠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
B.当时工匠摆脱了封建官府对其人身的控制
C.当时工匠履行封建义务的银差化
D.工匠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1.
1868—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翻了24倍,导致棉花价格持续上涨,手工生产出来的土纱相对进口的洋纱价格更是居高不下,而洋纱的价格一路下跌。这反映出
A.土纱拥有市场优势
B.中国已成西方附庸
C.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2.
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A.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
B.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
13.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14.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15.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6.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17.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方面的小论文。他们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成都等
开始形成著名都会城市

唐代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海禁政策已经实施

明朝太仓州的部分地主利用农村的廉价劳动力,除粮食生产外发展畜牧业、养鱼业、果树蔬菜生产,而且产品都进入市场
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广州十三行主要承销外商进出口商品、代表外商缴纳关税、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及传达政令
十三行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
 
A.甲
B.乙
C.丙
D.丁
18.
战国时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4~6亩土地只能维持一个人的生活。到了宋代,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路地区,大约1亩多土地即可养活一个人。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牛耕的普及
②曲辕犁的推广
③水排的使用
④铁锄的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20.
《元史。食货志一》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元朝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B.政府加重了对小农经济的剥削
C.家庭手工业成为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
D.元朝时江南的经济重心地位得以巩固
21.
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22.
17世纪,英国的封建领主不再愿意将土地出租给农民,而更愿意将其出租给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因素有
A.农村劳动力的增加
B.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C.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农村土地价格的下降
23.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4.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25.
对如图所示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B.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
C.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D.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
26.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7.
下面是清末中国机械进口趋势图(单位:元)该趋势的重要影响是
A.使清廷丧失了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
B.减少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
C.利于催生本土产业替代进口
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8.
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此政策的目的是
A.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B.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D.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29.
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30.
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31.
最近中美贸易战“火药味”十足,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等产品加收25%的关税,而不久前欧盟开始对中国不锈钢无缝钢管续收五年反倾销税。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极多的国家。这些现象说明
A.中国不熟知世界贸易的规则
B.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发展
D.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和困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