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民智低下、民德浇薄。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746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毫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新中国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民国初年,民智低下、民德浇薄。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746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毫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

——据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据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新中国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2.单选题- (共8题)
2.
人力车是日本人在1869年创制的,于1871年引进上海。《申报》1874年7月报道:“东洋来之顺利小车,沪上依式置造者已多,租界共约有一千有零。”该报道表明,上海
A.开启了交通近代化 |
B.积极仿制日本机器 |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
D.代步工具发生变化 |
3.
1908年,上海“新舞台”落成,在经营上实行由商人和演员共同出资的股份制;剧场不完全采用镜框式舞台,观众席改成编号联排式,楼上包厢男女合坐;改变以往戏院依附茶园酒楼的模式,实行卖票制。这表明
A.中西文化融合 |
B.戏曲的革命性变革 |
C.男女开始平等 |
D.西化成为普遍现象 |
4.
民国时期,烟画广告盛行,如《交际舞》《杨家将》《孟姜女》等展现了民众休闲娱乐生活的点滴;《生活百景》等则描绘了逛庙会、耍龙灯等丰富的民俗生活。当时的烟画广告
A.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合理元素 |
B.促进了广告宣传的合理规范 |
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 |
D.加剧了民国烟草市场的混乱 |
6.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1935年3月以后,新生活运动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除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贷、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活动。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反映了
A.政府重视引导民众传承历史传统 |
B.改良社会风气成为国民共识 |
C.传统儒家道德与近代民族主义相结合 |
D.西方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
7.
下表为1912年年初中国主要省区和同期美国不同年龄人口所占比例比较。与美国比较,中国人口发展表现为低速增长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1~15岁 | 16~50岁 | 50岁以上 |
中国 | 18.35% | 63.00% | 18.65% |
美国 | 34.40% | 51.70% | 13.90% |
A.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 |
B.民间海外移民的结果 |
C.中国近代恶劣的生存环境 |
D.清政府人口政策失误 |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1892年,温州豪士宋恕力倡改良,指出是否是变法者“必自易西服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变法图强成为全体国民共同要求 |
B.服饰能够彰显人们的政治态度 |
C.甲午战败激发国人寻求救亡方案 |
D.西装传入对君主专制构成挑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