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贸易衰落……17世纪荷兰控制着波罗的海地区、大西洋地区乃至地中海与北欧地区的贸易,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世界的贸易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继意大利诸城邦后……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经济中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如何成为“世界工厂”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同影响。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贸易衰落……17世纪荷兰控制着波罗的海地区、大西洋地区乃至地中海与北欧地区的贸易,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世界的贸易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继意大利诸城邦后……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经济中心。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由于“航海条例”的取消,运输费降低,从而降低了英国工业品的价格,增强了其竞争能力。英国的机床、机车等重工业产品也越来越畅销,从1845年到1870年的25年中,英国机器输出量增加了一倍。1870年英国的贸易总额竟达到近五亿五千万英镑。当时英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上占居首位,成千上万的英国轮船,满载着英国工业品飘洋过海,远销其殖民地和落后国家,从那里攫取了大量的原料和粮食运回本国。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三:每一种新产品都要求为其他新产业的产生留下空间,以汽车为例,轮胎的需求为橡胶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工业规模的逐步扩大需要运输和通信技术得到极大增强;总体上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加了西方世界的财富,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使拥挤的工厂出现在了新的工业城镇。——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经济中心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如何成为“世界工厂”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同影响。
2.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经济政策的调整,以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了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则比较稀少的现状。
材料二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材料三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
材料一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了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则比较稀少的现状。
——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并概述其重要作用。材料二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解说词
(2)材料二中“社会变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材料三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
——摘编自张太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出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2.单选题- (共17题)
3.
马丁在《美国史》中写道,罗斯福新政时期,为防止盲目竞争,生产过剩,“企业界、劳工组织和政府的代表将确立一些公平行事的准则,依法确定各行业的价格、生产水平、最低工资和最长工作时间”。这表明了美国政府
A.希望企业主扩大生产规模 |
B.允许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
C.鼓励美国民众勤俭节约 |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
5.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这样描述大头针的生产:“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把它拉直,第三个人再把它切断。”依此类推,这种程序使得10个人一天生产48000枚大头针,而“如果靠个人单独工作,每个人一天甚至生产一枚大头针都会有困难。”这表明
A.这时大头针的生产浪费了更多的劳动力 |
B.当时工人的劳动强度相当惊人 |
C.专门化和劳动分工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
D.西方已进入机器制造机器的时代 |
6.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
C.垄断组织的形成 |
D.工业革命的进行 |
7.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中写道:“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人类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进步最为关键的一步。”材料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 |
B.新航路开辟 |
C.黑奴贸易 |
D.宗教改革 |
8.
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有一位航海家坚信地圆说,他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多次横渡大西洋向西航行,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这位航海家是
A.迪亚士 |
B.达.伽马 |
C.哥伦布 |
D.麦哲伦 |
9.
观察“三角贸易示意图”(见下图),能够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①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美国是三角贸易中最大的奴隶贩子
③贩卖黑奴给美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
④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人口损失

①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美国是三角贸易中最大的奴隶贩子
③贩卖黑奴给美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
④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人口损失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1.
某一时期,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时期是
A.新航路开辟时期 |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
C.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12.
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 |
B.国民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 |
C.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14.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出现这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
B.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 |
C.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
D.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 |
16.
19世纪40—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民族工业首先在内地产生 |
C.重工业发展迅速 |
D.传统手工业趋于稳固 |
17.
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1873年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进行生产。上述企业所反映的民族工业产生路径包括
①外商投资
②洋务派创办
③商人投资
④手工工场转型
①外商投资
②洋务派创办
③商人投资
④手工工场转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18.
下图是一张年历画,画中题诗:“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人众财多好建设,工农业遍地开花。”此年历画应该出现在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B.三大改造时期 |
C.“一五”计划期间 |
D.“大跃进”时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