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
B.已发展为一个商业城市 |
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请回答:
(1)仔细阅读材料一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2)阅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进入“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l—1911 | 300 | 5500 | 31 | 510 |
1911—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请回答:
(1)仔细阅读材料一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2)阅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进入“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单选题- (共26题)
3.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连续性 |
D.脆弱性 |
4.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
C.地方自治的市镇 |
D.沿街开铺的晓市 |
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宝玉身上穿着荔枝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呢”……凤姐的大红洋绉的小袄儿……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姑绒、天鹅绒等。上述材料反映了雍正年间
A.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 |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品 |
C.进入中国的外国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 |
6.
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A.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
D.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
7.
《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指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
B.海外贸易的扩大 |
C.商业经济的发展 |
D.区域性商帮的推动 |
10.
明清对外政策上,朱元璋“固守”内地,虽有郑和下西洋的海外发展,但遭到全体臣下的反对;清代更严申海禁,后海禁虽开,但通商只限于广州一地。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观原因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 |
B.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 |
C.统治者固步自封的思想 |
D.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
11.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12.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14.
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种精美的秘色瓷,才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而非五代。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①民间传说
②考古挖掘
③史书记载
④文学侧面反映
①民间传说
②考古挖掘
③史书记载
④文学侧面反映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15.
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说“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芜湖县志》记载明嘉靖(公元1522 —1566年)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雇工达千人。这些记载说明16世纪的芜湖
①浆染行业处全国领先地位 ②沿长江最发达的工商市镇
③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已经很高 ④局部区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①浆染行业处全国领先地位 ②沿长江最发达的工商市镇
③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已经很高 ④局部区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16.
中国人去过印度洋上的30多个港口,每到达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的宗主权。由此可见,这种航海活动的目的是
A.宣扬中国的国威 |
B.拓展中国的海外市场 |
C.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
D.加强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
17.
诗能叙史。从唐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
A.夜市商业繁荣 | B.市的管理制度已经发生变化 |
C.草市设施齐全 | D.商业活动完全突破时间限制 |
18.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
B.抑商、海禁 |
C.抑制工商业 |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
19.
战国时期,贵族固有土地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
①君主私有制度
②地主私有制度
③土地兼并制度
④自耕农私有制度
①君主私有制度
②地主私有制度
③土地兼并制度
④自耕农私有制度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20.
“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
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
21.
(题文)明初政府规定,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因国家而异,来华贸易时间有限制,如许日本商人10年来华一次,且船舶有定数,人员有定额,在指定港口勘合凭证、检验,然后商货运京师开市。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同时严禁民间入海“通番”。该材料反映了。
①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性质②有效地制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③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④影响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①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性质②有效地制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③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④影响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2.
1945年,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据史料载,到1946年底,迁川工厂联合会的390家会员厂中仅存100家,而开工者只有20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挤压 |
B.日本的经济掠夺 |
C.封建官府的排挤 |
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
23.
1867—1913年,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等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主要进口商品。由此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重视商业发展 |
B.农产品商品化 |
C.小农经济解体 |
D.卷入世界市场 |
24.
1927年,蒋介石让时任上海纱联会会长的荣宗敬承销债券,被以纱业艰难为由拒绝,蒋介石为此震怒,通缉荣宗敬,查封其家财。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受西方列强压制 |
B.民族资本家唯利是图 |
C.民族资本受官僚集团压制 |
D.民族工业彻底衰败 |
26.
1893年,张之洞在给友人信中说到:“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由是观之,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是( )
A.技术薄弱 | B.思想守旧 |
C.资本缺乏 | D.列强侵夺 |
27.
漫画反映历史,下图是反映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从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A.封建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
B.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
C.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
28.
下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0产品名称 | 占国统区% | 产品名称 | 占国统区% |
钢铁 | 98 | 硫酸 | 80 |
电 | 78 | 纺锭 | 60 |
煤 | 80 | 机制糖 | 90 |
出口植物油 | 70 | 机制纸 | 50 |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A.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
B.国家资本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垄断地位 |
C.国家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发展 |
D.国家资本的扩充缓解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