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表
时间产业 | 农业 | 工业 | 服务业 |
1841年 | 20% | 43% | 37% |
1877年 | 14% | 55% | 31% |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②》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并且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②》
材料三 1987年英、法、日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示意图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历史必修②》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 (共26题)
3.
2003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说:“回顾中国经济这两年的表现……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进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中美关系正常化 |
B.中日关系正常化 |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4.
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因此,在1872一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
A.依靠商办发展军用工业 |
B.意在追求利润缓解经费压力 |
C.化解了清政府财政危机 |
D.军工产品的市场化趋势明显 |
8.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为改变这种状况,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
A.“一五”计划建设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C.土地改革运动 |
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
9.
下面是1933~1937年间美国政府兴办的公共工程统计表(部分),这些工程的兴建所体现的罗斯福新政重要举措是
项目 | 国有公园 | 桥梁 | 机场 | 公共建筑 | 公路 | 下水道 |
数量 | 20万英亩 | 7.7万座 | 285座 | 12.2万幢 | 66.4万英里 | 2.4英里 |
A.以工代赈 |
B.复兴工业 |
C.调整农业 |
D.整顿金融 |
10.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推行新经济政策 |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11.
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
B.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
C.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
12.
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认为,19世纪初期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都是出超。16—18世纪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白银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硬通货,就是因为中国使用白银。这说明16—18世纪
A.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 |
B.中国的发展代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
C.中国是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和货币体制的领跑者 |
D.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时期 |
15.
《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
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
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
18.
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寓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当时,这一社会现象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 |
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
D.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
21.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
22.
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
A.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
B.“全球化”市场初露端倪 |
C.工业革命兴起 |
D.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
25.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到:“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C.带有主观臆断性 |
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
26.
1981-198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以年平均8.1%的增长率大幅度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
D.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
27.
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之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政府又要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这一变化
A.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
B.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
C.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
D.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