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姆特法》,将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中美贸易大受影响。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中国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美国长期以来是中国蛋类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蛋产品对美销售数量占中国同类产品对外出口总数的15%左右,占美国同类产品进口数量的90%以上。高关税政策实施后,到1934年美国蛋类产品进口数量已经减至此前的8%……1933年,中国蛋类品输美值不如1926年的1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美贸易的特点。
(3)请对2017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中国如何应对提出合理建议。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姆特法》,将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中美贸易大受影响。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中国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美国长期以来是中国蛋类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蛋产品对美销售数量占中国同类产品对外出口总数的15%左右,占美国同类产品进口数量的90%以上。高关税政策实施后,到1934年美国蛋类产品进口数量已经减至此前的8%……1933年,中国蛋类品输美值不如1926年的10%。
——摘编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中美贸易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1978年—1992年 | 1979年两国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中美贸易从1979年的24.52亿美元增至1992年的174.94亿美元。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中国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中美贸易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如所谓的台湾问题及中国政治问题等都会给中美贸易额带来立竿见影的负面影响。 |
1993年—2001年 | 贸易总额从1993年的276.52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804.8亿美元,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贸易增速始终保持正增长,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转为贸易顺差。双方在政治领域的纷争已经较少影响到双方的经贸往来。 |
2002年—2016年 | 中国总体关税水平不断下降,非关税壁垒得到很大改善。美国对中国的开放领域大幅扩大。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贸易顺差从2002年的427.08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3470.4亿美元。 |
2017年至今 | 基于特朗普奉行的“美国优先”战略,以中美贸易逆差为由,开启了中美贸易战,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中美贸易波折也许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
——摘编自高梦浠《改革开放40年中美贸易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姆特法》的主要原因及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美贸易的特点。
(3)请对2017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中国如何应对提出合理建议。
2.
根据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明清江南市镇数量表(单位:个)
概括上表所反映的明清江南市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明清江南市镇数量表(单位:个)
地区时间 | (明)嘉靖—万历时期 | (清)乾隆—嘉庆时期 | 资料来源 |
苏州府 | 44 | 90 | 《苏州府志》 |
| | | 《松江府志》 |
杭州府 | 44 | 104 | 《杭州府志》 |
嘉兴府 | 28 | 40 | 《嘉兴府志》 |
概括上表所反映的明清江南市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2.单选题- (共15题)
4.
下图为1838—186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该图反映出


A.自然经济无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
B.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 |
C.中国渐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英国在中国外贸中占据主导地位 |
5.
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
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
C.工业革命持续推进 |
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
6.
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
B.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
C.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
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经济大国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目标,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也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上述现象反映了:
A.传统经济取代新经济发展模式 |
B.世界各国跨入到知识经济时期 |
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
D.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 |
8.
1930年5月,纽约警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揭发材料,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据此可以推知
A.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 |
B.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 |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 |
D.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 |
9.
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
10.
公元10年,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若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若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这一措施
A.体现了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 |
B.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C.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
D.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以巩固统治 |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苏询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由此推知,当时
A.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 |
B.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
C.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 |
D.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 |
12.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
13.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
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
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
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
14.
下列是1895—1913年中国近现代企业的构成表
据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
类别 | 厂矿数 | 资本额(千元) | 占总资本的(%) |
商办 | 463 | 90792 | 76.3 |
官办和官督商办 | 86 | 29496 | 23.7 |
合计 | 549 | 120.288 | 100 |
据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
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B.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
C.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 |
D.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
15.
下表是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表,这一阶段中国轮船业的高速发展说明
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 | |||||
年份 | 船只 | 吨位 |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 ||
船只 | 吨位 | ||||
1928 | 1352 | 290791 | 117 | 213482 | |
1930 | 2792 | 415447 | 138 | 247969 | |
1932 | 3456 | 577257 | 178 | 342211 | |
1935 | 3895 | 675173 | 208 | 461812 |
A.清朝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C.国民政府加速了对内的工商业建设 |
D.日本军部加强了对东北的殖民扩张 |
16.
有学者指出,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使改革有了一个总的、明确的目标。这在于中共十四大
A.明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
B.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C.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17.
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