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59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国的农业又有了新的跃进。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的中心,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无论是农民还是地主,他们新的选择完全是从营利出发的,地主将一部分土地用于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生产。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

——摘编自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改革家,如汤森德勋爵推广了四圃轮作制;苏格兰人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种动力的脱拉机,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三 中国在1980—2010年间经历了其现代化(即带有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农业革命。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中国农业“新的跃进”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农业革命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应该如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认识。

2.单选题(共17题)

3.
“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材料强调的是
A.中国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客观影响
4.
据记载,宋东京(开封)已是“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以万数”,这一记载可以说明
A.北宋人口规模较大
B.东京盛行崇尚奢靡的社会风气
C.政府对娱乐业重视
D.坊市合一与城市商业相互促进
5.
明初沿袭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世代承裘,不得脱籍改业。1485年,明政府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月出银九钱,北匠每名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B.导致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
C.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体现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6.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A.保证产品质量
B.严格制作程序
C.强化市场垄断
D.注重技术传承
7.
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B.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C.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D.生产资料投入增多
8.
下图是1957年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百福村南出土的战国时期器物。两面刻铭:正面为“十八年,漆工朐,丞巨造,工正”,背面为“上郡武库”。该器物
A.属于民营手工业品
B.在市场上流通较广
C.由官营手工业制造
D.由个体生产者锻造
9.
在一次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这直接反映了
A.地圆学理论尚不完备
B.开辟新航路阻力很大
C.哥伦布并无实际能力
D.西班牙政府封建保守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这种种发展的结果,英国到1800年时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更明确地说,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对英国的影响
B.殖民地对煤的需求急剧增加
C.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与推广
D.钢铁工业成为英国支柱产业
11.
下面是1660年前后欧洲航行于远东的船只数量的情况统计图(单位:艘)。这从侧面反映了
A.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B.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确立
C.荷兰的世界地位一落千丈
D.英国在远东具有商业优势
12.
“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反映的历史情景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可耻的鸦片贸易
C.对印第安人实行大规模屠杀
D.罪恶的奴隶贸易
13.
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14.
有学者指出:“晚清经商成了时髦,……虽然在公开的宣言中,商人只将自己从‘士农工商’提升到‘士商农工’,位列第二,但实质上他们早已自以为时代的中心而雄视天下了。”该学者旨在说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民族经济获得独立发展
B.封建自然经济彻底消亡
C.近代商业成为经济主体
D.传统经济结构遭受冲击
15.
美国商品涌进了中国的各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市,甚至在农村集市上也可见到美国货。上海的永安、新新、先施等大公司,美货占其全部货物的80%。1946年,在天津市场上美货所占比重是59.16%。这种状况
A.激化了列强在中国的竞争
B.直接导致中国的货币贬值
C.使中国民族工业陷入了困境
D.强化了中美战时同盟关系
16.
下图为1960年的宣传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
B.人民公社体制促进农业进步
C.农业发展滞后影响经济发展
D.国民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17.
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据此可知,以上认识
A.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
B.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事实
C.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
D.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18.
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
B.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19.
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