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58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
——北京师范大学编:((史学评秫)1982年第1期
材料三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接受新自由主义是对那一时期经济不稳定的回应。公司利益集团认为凯恩斯的干预方法对其不再有利,必须寻找其他出路,并找到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它至少可以为削减被看作是赢利障碍的政府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持续统治可以用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加以解释。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至今仍然发展着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殊形式。资本主义这种变化了的竞争结构改变了大企业对于经济政策的政冶立场,使大企业从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支持者变成反对者。
——摘编自(美)大卫.M科茨《全球化与新白由主义》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这种观点的目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说明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一…,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工业化的积极意义。

2.单选题(共19题)

3.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情、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这一学者的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4.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汉唐的坊市制度在宋代已被废除
B.宋朝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D.商业发展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5.
在明清江南市镇,四里八乡的农民到这里来出售自家生产的商品,天南海北的商贾到这里来收购畅销于国内外的各种商品,并把它们运销到全国各地的市场。这说明,明清江南市镇
A.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
B.是农业商品化的结果
C.具有开放性和进取性
D.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
6.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谕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道光十年(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说明当时
A.英国在中国贸易畅通无阻
B.清廷放弃实行海禁政策
C.广东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D.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
7.
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这种观点实质上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8.
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阿拉伯商人蒲罗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钱达98万,都各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赐予“公服履笏”。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A.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
B.招徕外国货船可以增加官员政绩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
D.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9.
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指出:“15世纪……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所谓‘挪动了自己的疆界,’是指
A.西欧国家开拓海外殖民地
B.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
C.世界各大洲在地理上连为整体
D.欧洲开始一体化过程
10.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表明当时
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
C.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D.国家不重视技术改良与发明
11.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说明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
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C.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3.
对下面曲线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③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B.④代表法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展更迅速
C.①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为保守经济政策而衰落
D.②代表中国,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14.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5.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二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票,引起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性质
16.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索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因为洋布充斥市场,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材料说明
A.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转型
17.
表为1850-1914年我国部分国民经济数据。据此可知

(注:1850年全部国民收入均视为农业生产部门生产,没有按产业部门划分。)
A.洋务运动引进了近代工厂制度
B.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C.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化的转变
D.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出现严重分化
18.
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反映出共同的问题是
A.“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学习借鉴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D.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19.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20.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A.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21.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全面经济计划”鼓励创新产品开发,仅就计算机相关的新产品的政府购买支出就达90亿美元。通过政府采购,美国扶植了IBM、惠普、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等一批国际IT业巨头。这表明
A.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
B.政府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C.美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政策
D.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