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2)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民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的荷兰是如何进行殖民活动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第一强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怎样一步步成为“日不落帝国”。
材料一

材料二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日不落”一词最早来源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1556年在位)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不过到18世纪,“日不落”已被普遍用作大英帝国的别称。维多利亚时代印制的世界地图,甚至用粉红色专门标示出英国的范围,以突显英国在全球的霸权。英国的殖民地几乎遍布全球各大洲,故号称“日不落帝国”。(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的荷兰是如何进行殖民活动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第一强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怎样一步步成为“日不落帝国”。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信息归纳,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信息归纳,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2.单选题- (共17题)
4.
《人民日报》社论《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提出:“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就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与这一评论关系最密切的历史事件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
B.“一五”计划的完成 |
C.中共八大的召开 |
D.掀起“大跃进”运动 |
5.
1759年,一位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这些言辞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
①清朝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①清朝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6.
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
A.西周 |
B.春秋战国时期 |
C.两汉时期 |
D.唐代早期 |
7.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16年持续不断地建设施工后,2008年底基本建成,这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其中,兴建于战国时期,至今仍对长江流域的抗旱、防洪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
B.筒车 |
C.龙首渠 |
D.白渠 |
9.
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葡萄牙首都)、塞维尔(西班牙南部城市)等城市。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
C.价格革命出现 |
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
11.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出
A.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 |
B.解决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 |
C.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
12.
“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价普遍上涨了3倍左右。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物价则上涨了约2倍……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然而资本在西班牙、葡萄牙、中国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上述材料不包含的信息是
A.殖民掠夺积累大量财富,引发欧洲价格革命 |
B.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C.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
D.正常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
13.
“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一条文反映了
A.英殖民帝国已经形成 |
B.英国已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
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
D.英国与荷兰的商业竞争激烈 |
14.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 1912年 | 1936年 | |
轻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54.7% | 14.3% |
出口比例 | 10.9% | 25.2% | |
重化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13.7% | 47% |
出口比例 | 3.6% | 6.9% |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
15.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
16.
20世纪初,安徽泾铀矿务公司招股章程规定:“本公司但收华股,非华股者查出作废。”商办安徽全省铁路有限公司章程也规定:“本公司拟全招华股,不招洋股,以合自办二字。”上述材料体现出安徽
A.民族工业是全国最发达的 |
B.民众比较强的“实业救国”意识 |
C.民众排斥西方文明,维护国家政权 |
D.驱逐了西方侵略势力 |
17.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
18.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
19.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①“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④①②③ |
D.②①③④ |
20.
曾任四川广汉县委书记的常光南回忆道:“在人民公社20年时间里,向阳公社人均分配从68元到74元,只增加了6元钱。”1980年,该地区撤销人民公社,成立“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1997年,向阳农民人均收入2677元,比1978年净增2000多元。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
B.农业生产技术获得突破 |
C.土地私有促进农业发展 |
D.确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