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建国后“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建国后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名镇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建国后“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这一时期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单位:家)
江苏(含上海) | 直隶(含天津)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奉天 | 湖北 | 陕西 | 黑龙江 | 广西 | 甘肃 | 其他省 |
155 | 45 | 42 | 33 | 31 | 20 | 19 | 19 | 3 | 3 | 1 | 1 | 0 |
——根据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三: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其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这一时期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3.
新中国各个阶段,农业发展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以下二个问题: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劳动队真是天堂。徐从周的孩子在这里吃了晚早二顿稀饭,欢喜得不得了。徐从周是在避难所里。我对他说,现若他仍在农村,目击心伤,如何过去?(1959年11月4日)刨红薯,民工过路,歆慕不已,都到地头捡残屑,驱之不去。一个新发明,红薯藤磨粉。(1959年11月13日)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78年后,农民迅速实现温饱的主要途径。为加快农村“富裕”,还有哪些措施可行?
材料一 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以下二个问题: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二 民工队来买菜的人说,村里的红薯已经吃光了,刘引芝的父亲死了。肿病——劳动过度,营养不良。缝纫室的哥嫂同时死亡,也是肿病。1959年旱灾,1960年春夏,该还有多少人死亡呢?(1959年11月4日)。劳动队真是天堂。徐从周的孩子在这里吃了晚早二顿稀饭,欢喜得不得了。徐从周是在避难所里。我对他说,现若他仍在农村,目击心伤,如何过去?(1959年11月4日)刨红薯,民工过路,歆慕不已,都到地头捡残屑,驱之不去。一个新发明,红薯藤磨粉。(1959年11月13日)
——顾准《商城日记》
材料三 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性格开朗的关友江对记者说起了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经济参考报)
(1)材料一表明农业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78年后,农民迅速实现温饱的主要途径。为加快农村“富裕”,还有哪些措施可行?
2.单选题- (共15题)
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
D.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 |
5.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7.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
8.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9.
《盐铁论·轻重》载:“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封建社会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 |
B.协调盐与铁的生产关系 |
C.进一步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 |
D.保障盐铁生产,满足人民需要 |
10.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
C.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 D.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
12.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在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票,引起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 )
A.这次浪潮得益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这次浪潮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的结果 |
C.这次浪潮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有关,具有爱国性质 |
D.这次浪潮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14.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下列近代企业中都具有这种特征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发昌机器厂 |
B.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 |
C.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汉阳铁厂 |
D.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
15.
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
A.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
B.表明国民政府要团结抗日 |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
D.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
16.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
A.体现了北洋政府崇尚宪政,重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 |
C.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调整 |
D.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
17.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18.
据统计,1997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至5%,工业品出厂价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仅占4%,材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
A.推行物价“双轨制”以抑制通货膨胀 |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
C.更多开放农业产品收购价格 |
D.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