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有的已酿成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民的骚动,也震动了当时的执政者。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还有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的内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等。
——摘编自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材料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带来了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对环境污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谬论,在发展的同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污染在失控的状态下迅速蔓延。在国际环境事件的警示和国内环境恶化的双重严峻形势下,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海域污染的法规。1978年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摘编自薛惠锋等《世界、历史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资源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工业国家与现代各国在环境立法方面有哪些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推动早期工业国家和现代各国进行环境立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并指出我国这一时期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
材料一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有的已酿成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民的骚动,也震动了当时的执政者。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还有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的内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等。
——摘编自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材料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带来了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对环境污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谬论,在发展的同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污染在失控的状态下迅速蔓延。在国际环境事件的警示和国内环境恶化的双重严峻形势下,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海域污染的法规。1978年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摘编自薛惠锋等《世界、历史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资源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工业国家与现代各国在环境立法方面有哪些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推动早期工业国家和现代各国进行环境立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并指出我国这一时期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
2.单选题- (共10题)
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
D.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 |
3.
1964年8月,国务院出台规定: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该规定实质上
A.有利于大城市经济的繁荣 |
B.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
C.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
D.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
4.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可能出现于
A.土地改革以后 |
B.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 |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
5.
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万里同志,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
6.
改革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相同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面临着相似的国内外形势 |
B.都选择了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
C.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进行 |
D.特别重视制度的创新与运用 |
7.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国务院决定第一目标是压缩基本建设,从这里打开压缩社会需求的突破口,10多位副部长带领工作组开赴全国各地,1.8万个在建项目被勒令停建缓建,仅一年时间,全国投资规模减少近500亿元。这一措施表明我国
A.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 |
B.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中困难重重 |
C.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
D.探索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宏观调控 |
8.
1988年,邓小平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理顺物价”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影响是
A.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经济发展 |
B.提高农产品价格,调动农民积极性 |
C.物价下降,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 |
D.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
9.
1991年3月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章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出: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这一评论发表的背景是
A.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
B.受苏东剧变影响国内改革停滞不前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D.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0.
一份文献中分析道:“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下列文献中最早可能阐述这一观点的是( )
A.1958年《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
B.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C.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D.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