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4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展和曲折》(同步训练)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53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材料一田家英告诉我,他走过多少农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掺相,像遭过一场抢劫后的情景。在这个大队里,不仅没有看到耕畜,而且全队没有一只家禽。当食堂开饭的时候,人们眼巴巴盯着的是大锅里的稀粥,因为每人每天平均只有4两或者3两米。当调查组的同志们端起自己的稀粥时,一口也吃不进,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在我们面前一群孩子正伸出他们的空碗,你怎么能咽得下?!只好把粥分到这些空碗里,大锅无法填饱群众的肚子,不少人靠作绿肥用的红花草充饥。
——《大饥荒》,《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红旗出版社,1994年
材料二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他们的助手。在积极办好集体经济,不妨碍集体经济的发展,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人民公社社员可以……耕种由集体分配的自留地。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归社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二卷
材料三农业生产前两年连续增产,今年又获得了更好的收成,达到了过去较高年份的水平。据估计,粮食、棉花、烤烟、甘蔗、猪、羊等主要农业牧业产品的产量,都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即1957年的水平。……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品种、质量出现了新的跃进。196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预计比1963年增长15%以上,比1957年有了很大的增加。铜、石油、化学肥料、水泥、汽车、棉纱、食糖、卷烟等主要工业产品,1964年的产量都比1963年增长了20%以上。……商品供应状况显著改善,物价稳定,财政收入平衡,货币信用提高,对外贸易有较大发展。最近几年,城乡人民生活都逐步有所改善。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描述的“大饥荒”的景象发生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2.单选题(共5题)

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
3.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的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4.
从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城镇恢复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表明
A.农村工作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
B.我国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经济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D.人民公社的弊端得以去除
5.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6.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

3.选择题(共1题)

7.

一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判断对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