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静仁班)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50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

——《张之洞全集·奏议》

材料二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

——谭人风《粤汉铁路说帖》

材料三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位置刊登庆祝标语,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材料一、二分别出自什么时期?两位作者分别属于什么阶级派别?各提出什么主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増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カ产量达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エ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实施五年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及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
(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

2.单选题(共17题)

4.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对于“全球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消除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差异
B.经济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经济全球化现象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
D.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文明的共存与融合
5.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
B.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C.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
D.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
6.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D.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
7.
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8.
对下图表达历史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A.社会保险支出比例越高说明该国经济越发达
B.德国、日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
C.该现象可以推动各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D.该现象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9.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10.
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
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B.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
C.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11.
据统计,1851至1871年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雇佣的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4.9%。1851至1911年女性职员从2000人增加到166000人,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材料主要反映了
A.社会发展使妇女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B.民主政治增强妇女的参政意识
C.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角色的改变
D.科学发展提高了妇女的自主意识
12.
美国某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  )
A.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B.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要性
C.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
D.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13.
《法华乡志》记载:“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这说明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B.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
D.封建伦理纲常被自由思想取代
14.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15.
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16.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这反映出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方针出现反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左”倾质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所有制应该予以纠正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开展
17.
“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18.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9.
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人
C.自然
D.政治
20.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