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2暑期衔接复习卷: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500

试卷类型:假期作业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十月革命后,苏联(俄)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系列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了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一中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后者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材料三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上台:1953年
上台:1964年
下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4)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2.单选题(共3题)

4.
据统计,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推行后,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苏联农村中的牲畜,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国际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敌视
B.当时自然灾害相当严重
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消极抵制
D.被推翻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5.
1921年春,苏俄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匹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战争的灾难
B.苏维埃政权遭到了苏俄人民的反对
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6.
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