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49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2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属于农业文明的范畴,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唯有中国发展得最精密、最情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图1   图2
(1)根据图1,你能观察到我国古代农业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吗?
(2)根据上述图片材科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球史现”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未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用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天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按照上述材料的研究角度,试对第一次工业革命作出评价。
(2)按照上述材料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试举例加以说明。
3.
阅读材料,国答问题。
下列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1)说明两幅图分别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2)假如你是民国时期的商人。想投资创办企业,那段时期最有利?为什么?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預。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經济不等于資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僵化模式指什么?在经济上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2.单选题(共13题)

5.
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
C.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6.
以下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表中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区是
A.唐朝关中地区
B.宋朝苏湖地区
C.元末广东地区
D.明末江浙地区
7.
有西方人曾经说,中国人太聪明了,他们用两种最简单的东西赚了全世界无数的钱,一是树叶(茶叶),二是泥土(瓷器)因此,也有人把中国的瓷器称为“变土为金”。下列陶瓷器的生产工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白瓷
②青花瓷
③唐三彩
④粉彩瓷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
8.
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②陆路交通比较发达
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10.
1882年,在德国的人口构成调查表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1895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却达到25000人,1906-1907年则达到107000人。下列最能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增加了就业机会
B.电力工业是德国的新兴产业
C.德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D.德国电力工业居世界第一位
11.
下图是欧洲人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其反映了世界开始被连成了一个整体,根据你所学知识判断该图反映的实质是
A.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D.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12.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冲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市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治业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
A.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
B.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
C.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D.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13.
某学校历史研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时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研究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C.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D.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14.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 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15.
平价(国家定价)、议价(国家定价和市场价相结合)、市场价(遵循市场规律)是我国主要商品价格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平价商品占主体,此后议价商品范围逐渐扩大,21世纪以来市场价商品成为主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我国商品越来越丰富
B.国家经济政策在不断调整
C.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D.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
16.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与此同时,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白发签下了实行“包产到户”的“契约”。1979年,粮食生产获得空前丰收,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上述现象说明了
A.肯定了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政策
B.小岗村的实践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
C.我国的改革实践从农村到城市
D.先进理论的形成来源于社会实践
17.
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