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城市的发展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在扬州活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3)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结合史实,以材料三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介绍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第二幅图片介绍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浦东)为例进行说明
材料一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在扬州活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年份 | 英国人口(千人) | 城市人口(千人)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
1751 | 7390 | 1657 | 22% |
1801 | 10755 | 3488 | 32% |
1851 | 20879 | 11194 | 54% |
——依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3)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结合史实,以材料三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介绍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第二幅图片介绍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浦东)为例进行说明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早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诚:“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早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诚:“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并概括影响其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3.
道路决定命运。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得与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重新起航”?概括指出党和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举措从而实现了图中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一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该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生铁、电力等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后,中国的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重新起航。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以空前的创造力,向世界证明了自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得与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重新起航”?概括指出党和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举措从而实现了图中翻天覆地的变化?
2.单选题- (共18题)
4.
罗斯福在《“释”新政》中说:“代表着各种人口与利益的美国经济生活,可以通过华盛顿政府英明公开而适中的全国性领导,达到和谐之境。……不同时让劳工享受更多合法的繁荣成果,资本也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策旨在
A.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
B.保障工人利益,维护工人权利 |
C.抑制资产阶级,建立福利国家 |
D.消除劳资矛盾,保障公私利益 |
5.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541亿元。灾后重建任务艰区,除努力自身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机构提出申请


A.世界贸易组织 |
B.亚太经合组织 |
C.世界银行 |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6.
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
B.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 |
C.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
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
7.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 |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
D.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
8.
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长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 |
B.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
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
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
9.
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C.坊市制度逐渐打破 |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10.
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封建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
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
C.科举制度已经走向没落 |
D.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主要说明( )
A.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B.内燃机的运用使得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 |
C.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
D.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
12.
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简表(以1913年为100%)据此推断
| 1870年 | 1890年 | 1910年 | 1913年 |
德国 | 18 | 40 | 89 | 100 |
英国 | 44 | 62 | 85 | 100 |
美国 | 11 | 93 | 89 | 100 |
A.资本主义各国城市化迅速完成 |
B.英国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 |
C.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愈显重要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13.
下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
B.工业革命已向欧美各国扩展 |
C.中国被迫开放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玉米等作物多路径传入非洲 |
14.
1870年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这主要说明
A.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
B.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 |
C.国际生产、贸易的分工明显 |
D.亚、非、拉地区更加贫穷落后 |
15.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 |
B.拓展世界市场 |
C.工业革命 |
D.奴隶贸易 |
16.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 1912年 | 1936年 | |
轻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54.7% | 3% |
出口比例 | 10.9% | 2% | |
重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7% | 47% |
出口比例 | 3.6% | 6.9% |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B.中国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
C.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 |
D.中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 |
17.
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其中G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①日本侵华的洗劫和破坏
②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③官僚资本的残酷压榨
④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

①日本侵华的洗劫和破坏
②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③官僚资本的残酷压榨
④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8.
某学校历史研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时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研究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
B.“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
C.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
D.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
19.
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 1830—1833年 | 1868年 | 19世纪70年代末 |
茶叶 | 年平均328000 | 1440000 | 2000000 |
生丝 | 年平均8000 | 57000 | 80000 |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 |
C.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 |
D.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 |
20.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经历了从农业合作化道路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多次探索,对这些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
C.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