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47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僯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1)概括材料一的主旨经济思想。
(2)材料二中的“大户”和“小户”各指什么?“大户”和“小户”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反映了何种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之间的关系。
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数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层次(环)的市场圈。一环市场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图,它直接供应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原料,建筑材料、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衢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如果说市镇的兴起是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市镇兴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的辐射带动。……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
——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元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送,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材料三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43万多户,从业人数3400余万人,雇工在7个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从业人数4742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国有企业的从业人数从1.2亿,下降到现在的不足五千万,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占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析材料三中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才颁布奖励实业的措施,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一一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何要奖励实业?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黄金时代”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F2可能是哪些因素?

2.单选题(共23题)

4.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锦,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5.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6.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中国文化博大精神
7.
《元史》中载:“(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撰(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材料中所述的管理模式是
A.官营手工业
B.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厂制
8.
以下为商代出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钢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金石并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
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A.丝绸
B.白瓷
C.铜钱
D.彩瓷
10.
汉文帝曾下令:“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之后汉代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汉代实行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政策
B.汉代重视商业并保护商人的利益
C.商人“子孙不得仕宦为吏”现状得以改变
D.封建社会的某些时期抑商和惠商政策并存
1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A.大量可供开垦荒地的存在
B.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劳动者积极性提高
12.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13.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14.
胡适说:“张季直(张)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称其为“英雄”的主要依据是
A.为挽教民族危机放弃仕途
B.提出“教育救国”,大搞教育
C.投身“实业救国”,兴办实业
D.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15.
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天津、广东多地拟筹股经营航运,久经章求未能获准,只得转而经营小火轮,开发一些短途航线,即便如此,轮船招商局也横加干扰,无奈之下,多数小火轮公司只得采取“诡寄经营”的形式。材料说明
A.洋务运动旨在与洋商争利
B.外国资本扶植民营企业
C.轮船招商局享有优惠待遇
D.民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16.
下图是“1926~1936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百分比图”(单位:百分比;轻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
A.经济结构趋于平衡B.外国加强了华资本的输出
C.民族工业发展受挫D.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17.
据统计,从1895年到1900年的五年内,属于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77.6%下降到30%,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9上升到70%,资本额增长数量近三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新政”的有力推动
B.民间设厂受到政策支持
C.洋务运动的破产带来契机
D.列强对中国投资的剧增
18.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比较恰当
A.千呼万唤始出来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D.无可奈何花落去
19.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该“一号文件”着眼于
A.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B.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C.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
读下图可知,我国当时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B.公有制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
C.积极借鉴西方模式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2.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提出:“农村中心问题就是要把农业生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我们是一个方针——以生产为中心”。1978年4月,中共中央文件特别提到:“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这些主张
A.利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以恢复国民经济
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形成
C.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D.标志着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23.
1992年,邓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他倡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B.他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他的南方谈话,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基础
24.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所反映的时代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D.②①④③
25.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6.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3.选择题(共2题)

27.

日本不仅侵略中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了亚洲许多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支援了其他国家的反侵略战争。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28.

日本不仅侵略中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了亚洲许多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支援了其他国家的反侵略战争。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