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A)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47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8/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嬴,得八、九版则缩……
——清·屈大钧《广东新语卷·15》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四大城市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2)你认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生产状态属于什么性质?结合材料一、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3)材料三中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据材料分析他的论据是什么?除此以外,你认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2.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材料二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中国形象的影响力日益彰显。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和“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创立的市场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是怎样跟上时代节拍、树立起这一形象的?
3.
根据以下关键词,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关键词:资本主义萌芽商业革命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③不少于120字。

2.单选题(共13题)

4.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锦,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5.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①③②
6.
(题文)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大作坊里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这种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个体小企业
7.
“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
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8.
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这个“突兀的海角”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承载着欧洲人去寻金的梦想
B.记录着航海家前赴后继的征程
C.见证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兴衰
D.控诉着黑奴贸易的残酷和血腥
9.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友好交融的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路上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当地人普遍有吸烟的习惯B.丝绸、白瓷是常见的商品
C.当地人用铁犁牛耕进行劳动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10.
1559~1609 年的欧洲商业网络在西班牙半岛遇到了一个货币高压脊,正如冯·廷南的模式中分析:按白银计算的商品价格,随着商品距离西班牙愈远而递降。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西班牙地势高于欧洲其他地区
B.西班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心
C.西班牙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西班牙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
11.
19世纪40年代英国最终征服印度,马克思感慨说:“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A.英国最有权利也有能力征服印度
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D.英国征服印度值得充分肯定
12.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安定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政府政策松动D.国家投资实业
13.
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图题,最为贴切的是
A.“实业救国的浪潮”B.“民族工业的春天”
C.“清王朝自救运动”D.“近代工业的起步”
14.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不少民族企业在内地创办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B.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C.香港的经济政策自由D.香港工业技术水平高
15.
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个体农业+家庭手工业B.江南制造总局=民族资本家+近代企业
C.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雇佣关系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垄断组织
16.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最终决定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B.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在全国已经基本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