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经济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新的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洋布、洋纱、花边布、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体制的自身弊端使它难以为继,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年,存在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的成功释放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使农村社会呈现出显著变化。——摘编自薛钰《试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建设的互动关系》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经济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新的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材料三 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材料四 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
(1)材料一中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怎样的的影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不同?导致这种殖民政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国别时间 | 英国 | 德国 | 美国 |
1870年 | 32% | 13% | 23% |
1900年 | 20% | 17% | 30% |
1913年 | 14% | 19% | 36% |
材料四 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怎样的的影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不同?导致这种殖民政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21题)
3.
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A.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
C.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
4.
南宋前朝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城市建筑规模不大。后因商业发展,城外发展起了南市,“列肆如栉”,鄂州遂成商业重镇。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该现象表明南宋
A.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督 |
B.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
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
5.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国家授田 |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
C.土地私有 |
D.土地兼并 |
6.
轮班匠是明代官府手工业中服劳役的工匠。1485年允许轮班匠可以缴银代役,不愿出银的仍旧当班。1562年轮班匠一律改为征银。这一变化
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自由流动 |
B.反映了官营手工业普遍衰落 |
C.说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7.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己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
B.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
C.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
8.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技术垄断成为行业规范 |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
C.纺织业产品主要进入市场 |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
9.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这反映了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B.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
D.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
10.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欧洲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
C.荷兰已成为“海上马车夫” |
D.武夷茶的质量逐渐下滑 |
11.
1860年前后,联合王国(英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却似乎具有相当于全世界潜力40%~60%的现代工业能力。英国在当时拥有这一能力主要是通过
A.新航路开辟 |
B.殖民掠夺 |
C.奴隶贸易 |
D.工业革命 |
12.
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
C.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
13.
15世纪,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此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
B.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 |
C.利益驱动下的西欧积极探索 |
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 |
15.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1854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条例。这一变化表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贸易 |
B.议会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 |
C.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
D.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
16.
1873年,卡内基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81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每吨钢的成本为50美元;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这主要说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C. 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 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C. 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 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7.
从1885年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上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
B.当时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
D.清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
19.
近代江苏某书记载:“迩来我国服用人造丝织品者亦渐增多,纺制人造丝之厂固所鲜见,即织人造丝布者亦寥寥无几。致人造丝织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加,其速度殊可惊骇。”从实质上反映了
A.外国商品具有竞争优势 |
B.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
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D.中国百姓收入提高,生活富裕 |
20.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列流行语出现于“大跃进”时期的是
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 |
B.放卫星、超英赶美 |
C.经济特区、改革开放 |
D.样板戏、上山下乡 |
21.
1984年春天,福建省55位厂长和经理敢为天下先,联名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轰动全国。厂长和经理们“呼吁”的背景是
A.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
B.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
C.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23.
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于1868年~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


A.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 |
B.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 |
C.中国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 |
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 |
3.选择题- (共2题)
24.在消费者的爱好、货币收入和其他商晶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甲价格的下跌引起对商品乙需求的减少。下列商品关系中同商品甲和乙相类似的是( )
①汽车和汽油
②火车和飞机
③牛肉和羊肉
④牙刷和牙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