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尖山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46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各国为了防止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产高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加广泛和持续地发展起来。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通过改革,英国通货膨胀率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

——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主义”产生的背景,归纳撒切尔夫人在经济领域调整的措施,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2.单选题(共21题)

2.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重农抑商政策
C.小农经济长期存在
D.闭关锁国政策
3.
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
A.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形成
B.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C.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
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4.
李伯重教授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指出1550年开始(明朝的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再到清朝的前期,我国出现早期工业化。我国的早期工业化
A.成功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主要的生产方式表现为官营手工业
C.促进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经营
D.拓宽了江南部分地区农民收入渠道
5.
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A.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B.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
D.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6.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B.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7.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棉纺织品产量增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C.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D.商品经济的发展
8.
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
A.流民问题严重
B.商业发展受阻
C.租佃关系普及
D.政府不抑兼并
9.
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
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10.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11.
《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
12.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C.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D.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
13.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A.推动两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
B.改变了两国原有的发展轨迹
C.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改善民众生活
D.打击了海外贸易,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14.
《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材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
C.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D.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15.
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实业救国思潮成为主流
D.收回利权斗争的推动
16.
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还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有“中国第一厂”之誉。对其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政治体制变革
B.引进传播启蒙思想
C.推动近代教育发展
D.有效抵御了列强侵略
17.
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8.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作用
B.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领先英国
C.中国在与英国贸易呈贸易顺差
D.英国成为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19.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规定拨存公债券2100万元作为基金,对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铁业和制丝业等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还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减少了企业的注册费,这反映了
A.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创办企业
B.中国轻工业占工业比重较小
C.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基本消除
D.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20.
1898年,山西巡抚胡聘之购来机器设备,并以高薪从天津、汉阳等地招募来30余名技工,开办山西机器局制造武器。该机器局
A.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直接目的
B.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C.产品有利于清军装备的进步
D.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平等竞争
21.
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
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
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22.
80年代初期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这反映出
A.下放权力解放了生产力
B.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
D.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