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457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5

1.单选题(共41题)

1.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是连续第13年聚焦“三农”的文件,我国政府在三农方面的投资已超1万亿人民币,用世界上1%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农业发展靠政策是古今人们的共识,下列与历史上三农政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
B.“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
C.筒车于隋唐时期已在长江流域使用
D.清代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2.
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日: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生产者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犁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小农经济确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3.
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该材料表明
①大国争霸,原疆界被打破
②周朝礼制遭到破坏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
④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A.①②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
B.①②③正确,④不符合题意
C.①②④正确,③不符合题意
D.①④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
4.
据考古发现,在河南新郑战国中晚期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模具)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说明这一时期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农具的使用已比较普遍
C.青铜农具已退出生产领域
D.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5.
姑苏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现象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B.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C.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6.
万历中晚期,明神宗派出太监到处收税开矿,“征榷之使,急于星火,搜括之令,密如牛毛”。遍设栏卡,重捐叠税、横征暴敛,结果是行旅艰难,市井萧条,机户改业,佣工无所趋食。这些做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阻断了正常的民族经济往来
B.打击了工矿业和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由此确立
D.加剧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7.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8.
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9.
战国时期,秦国法律规定官府每年定期对公家饲养的牛进行评比,对饲养好的管理者给予奖励,反之则罚。若是到用牛耕田的时节,牛的腰围减小了,主管的官吏也要受到笞责。这表明当时秦国
A.注重保护牛耕农业
B.畜牧业成为农业支柱
C.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D.法律制度落后于形势
10.
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载松江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A.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11.
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李觏十四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是时家破贫甚……水田栽二三亩,其余高陆,故常不食者,全赖其母“昼阅农事,夜治女功,斥卖所作,以佐财用”,才使一家免于冻馁。这段材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民营手工业发展状况
B.小农经济下的棉纺织技术
C.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史
D.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
12.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A.保证产品质量
B.严格制作程序
C.强化市场垄断
D.注重技术传承
13.
《唐会要》载:“(唐朝大历年间)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A.官员生活来源依赖市场
B.政府对市场控制逐渐放松
C.扬州位置优越商业繁荣
D.商业的辅助机构比较健全
14.
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种类
概况
固定型店铺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于个体私营
半固定型摊贩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
各类饮食
 
由此可知,北宋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
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15.
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
D.丝绸之路的衰落
16.
据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说,唐时中国海船特别巨大,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国船能够航行无阻。阿拉伯东来货物,都要装在中国船里。当时中国船称雄海上,也就意味着中国对外通商的繁盛。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B.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先进,对外贸易繁盛
C.榷场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场所D.当时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
17.
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择婿”的风习,每当科举张榜公布进土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反映了(  )
A.门第观念彻底废除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官商勾结风气严重D.社会主流价值观根本改变
18.
图为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农业税相对稳定B.税收总额呈上升趋势
C.政府推行农商皆本的政策D.工商杂税总体增长幅度较大
19.
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等级观念的影响
B.社会管理的需求
C.征收赋税的需要
D.城市经济的发展
20.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21.
中国古代出现了表现形式各异的广告,如实物广告、幌子招牌广告、装饰广告、诗歌广告等。《洛阳伽蓝记》载,“洛阳市西里之人多酿酒为业。河东人刘白堕善酿酒,季夏六月,以罂贮酒,暴日中一旬,酒味不动(浓香不减之意),饮之香美而醉。京师朝贵多出郡远相饷馈,逾以千里。”材料表明
A.广告宣传推动了商品销售
B.实物广告效果优于其他广告
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宋代民众文娱生活丰富多彩
22.
据统计,明清江南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丝织市镇有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
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D.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
23.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24.
据下表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A.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25.
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A.坊市界限被打破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26.
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7.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28.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B.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C.《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D.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29.
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A.重视农业生产
B.推行重农政策
C.发展小农经济
D.保护农民利益
30.
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31.
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A.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有很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32.
《数字中国-2016》:“从城市建制、城市功能、城市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宋代的城市化远超其他王朝。城市人口比例达前所未有20%,而后世就连清朝嘉庆盛世也只不过7%,民国只有10%。当时世界上的最大城市开封人口达150万,远远超过当时的伦敦的10万。”下列与宋代城市化增长无关的因素是
A.古代中国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繁荣
C.海外贸易与货币经济的发达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扶植
33.
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叶调元有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这反映出汉口
A.社会生活习俗有了重大变化
B.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C.官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D.列强入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展
34.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35.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载桑、纺织,“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36.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37.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38.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39.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40.
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41.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
C.富国强兵D.保护森林和渔业资源

2.选择题(共5题)

42.某地区的电力资源丰富,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开发。该地区一家供电公司为了鼓励居民用电,采用分段计费的方法来计算电费.   月用电量x(度)与相应电费y(元)之间的函数图像如图所示.


43.在一定温度下,NH4N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5NH4NO3=2HNO3+4N2+9H2O,在此反应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是(   )
44.在一定温度下,NH4N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5NH4NO3=2HNO3+4N2+9H2O,在此反应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是(   )
45.

冬冬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mathml#}47{#/mathml#}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 {#mathml#}56{#/mathml#} ,请问,冬冬第一天看的多是第二天看的多?

46.

冬冬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mathml#}47{#/mathml#}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 {#mathml#}56{#/mathml#} ,请问,冬冬第一天看的多是第二天看的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41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