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文)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43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其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鼓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坚信个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自由市场贸易将会使整个社会受益。19世纪20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1854年,英国取消《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贫易战争》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6题)

4.
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
A.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C.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
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
5.
1981年,学者林子力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例中,“推导”出一个结论:“8个人以下就叫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自此,“七上八下”成了一条铁的界线,进入了中央文件.这表明当时
A.中央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日益加强
B.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流于形式
6.
唐代宗诏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最终宋徽宗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
B.“工商食官”的政策逐步受到削弱
C.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
D.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日趋严格
7.
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8.
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苏询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由此推知,当时
A.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
B.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C.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
D.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
10.
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26.5万公斤。导致17世纪白银大幅流入的原因是
A.世界市场已现雏形
B.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C.海禁政策已经废除
D.货币制度发展需要
11.
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12.
宋代书籍《梦梁录》中说:“大抵都下买物,多趋名家驰誉者。”宋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讲述:许仙外出遇雨,药铺老陈借其一把雨伞,并再三嘱咐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后来许仙又将这把伞借与白娘子,定下一段姻缘。这反映出当时
A.工业生产已有质量意识
B.雨伞是美好姻缘的象征
C.消费者追求品牌的习惯
D.商品经济推动文学的发展
13.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14.
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在他们撰写的《技术工人》一书中写道:“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史读起来像是一部内战史。”以下对“内战”理解准确的是
A.议会军与国王军队的交战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
C.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战争
D.工业城市与乡村地区对抗
15.
1926年8月中国永利公司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侯氏制碱”真正打破了洋碱的垄断,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面对掌声和鲜花,侯德榜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以下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B.中国近代工业格局得以根本改变
C.“实业救国”情怀推动科技进步
D.创新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16.
下表是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表,这一阶段中国轮船业的高速发展说明
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清朝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加速了对内的工商业建设
D.日本军部加强了对东北的殖民扩张
17.
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
A.符合当时经济体制的走向
B.指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C.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
D.肯定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果
18.
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6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B.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
C.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
19.
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动
B.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