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其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材料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鼓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坚信个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自由市场贸易将会使整个社会受益。19世纪20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1854年,英国取消《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贫易战争》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16题)
A.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
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
C.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 |
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 |
A.中央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日益加强 |
B.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
D.经济体制改革流于形式 |
A.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 |
B.“工商食官”的政策逐步受到削弱 |
C.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 |
D.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日趋严格 |
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
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
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
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 |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
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 |
A.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 |
B.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
C.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 |
D.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 |
A.世界市场已现雏形 |
B.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
C.海禁政策已经废除 |
D.货币制度发展需要 |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
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
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
A.工业生产已有质量意识 |
B.雨伞是美好姻缘的象征 |
C.消费者追求品牌的习惯 |
D.商品经济推动文学的发展 |
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
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
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
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
A.议会军与国王军队的交战 |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 |
C.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战争 |
D.工业城市与乡村地区对抗 |
A.中国近代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
B.中国近代工业格局得以根本改变 |
C.“实业救国”情怀推动科技进步 |
D.创新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
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 | |||||
年份 | 船只 | 吨位 |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 ||
船只 | 吨位 | ||||
1928 | 1352 | 290791 | 117 | 213482 | |
1930 | 2792 | 415447 | 138 | 247969 | |
1932 | 3456 | 577257 | 178 | 342211 | |
1935 | 3895 | 675173 | 208 | 461812 |
A.清朝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C.国民政府加速了对内的工商业建设 |
D.日本军部加强了对东北的殖民扩张 |
A.符合当时经济体制的走向 |
B.指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
C.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 |
D.肯定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果 |
A.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
B.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 |
C.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
D.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