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43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2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二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洋务派通过创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利用部分私人资本生产产品……也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二)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产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论十大关系》
(三)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异同。
2.
简要说明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借鉴并创新的?

2.单选题(共19题)

3.
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B.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
C.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
D.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
4.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5.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
A.政府设有专门的经济管理机构
B.“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夜市”在城市生活中越发繁荣
D.“草市”在商业活动中作用显著
6.
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
7.
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8.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政局动荡不安
B.社会分配不公
C.土地兼并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
9.
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文中的“组织”、“生产制度”是指
A.工厂
B.垄断组织
C.手工工场
D.贸易公司
10.
英国学者罗伯特·艾伦在揭示工业革命肇始于英国的原因时发现:由于遭遇黑死病,英国人口锐减,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同时,该国煤炭蕴藏丰富,易于开采,能源价格低廉;18世纪初期英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资本为高。他的研究角度是
A.生产要素的供给B.市场需求的扩大
C.人口结构的变化D.社会生活的变迁
11.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影响主要有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②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
③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④提高了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
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13.
(题文)史学家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产品、海运、殖民地是海权的三大环节;应该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力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
C.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
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14.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内容有
①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
②物资和物种交流
③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
④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主要原因是
A.缺少资金和技术
B.国内外市场没有形成
C.封建经济占绝对优势
D.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16.
(题文)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近代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械设备、制造洋枪洋炮的第一个机械化兵工厂。下列企业与之类型相同的是
A.发昌机器厂
B.继昌隆缫丝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轮船招商局
17.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五种经济形式的变化图,按照A、B、C、D、E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840~1956年中国五种经济形式曲线图
A.地主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B.地主经济、外国资本、洋务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C.外国资本、洋务经济、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
D.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洋务经济
18.
据统计,从1958年到1960年这三年期间的平均积累率(一定时期内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例)高达39.1%,大大超过了“一五”期间24.2%的平均积累率。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建设成就巨大
B.片面追求高指标
C.国民经济严重失衡
D.受“左”倾思想影响
1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国普遍推行,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B.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20.
学者郑永年提出:“南方谈话直接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产生了强大的改革新动力,而且为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新的方向”主要是指
A.开放经济特区
B.积极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C.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