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宋元时期的经济展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343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
材料二:宋代苏州人口(户数)简表
年代
户数(每户以五口计)
人口密度(人/km2)
史料出处
太平兴国五年(980)
35195
21
《太平寰宇记》
元丰三年(1080)
199892
104
《吴郡国经续记》卷上
宣和年间(1119一1125)
270000
161
《鸿庆居士集》卷二
德祐元年(1275)
329603
196
《姑苏志》卷一四
 
(2)概述上表反映的宋代苏州人口的变化,指出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材料三:宋元时期,许多宋朝官员、士人群体、富商及身怀绝技者移居南洋各地,不但经营着各种生业,而且是市场上的主导人群。环中国海诸国既渴望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又依赖中国海商经营其物产,并在相当程度上通用宋元铸造的铜钱或交纱。北宋时期,神宗认识到“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元朝更是将海上事业视为“军国之所资”“国家大得济的勾当”,故政府带头经营,鼓励民间全力参与。本系闽南的地方海神妈祖于宣和五年被宋廷“敕授灵应夫人”,渐次传播到了环中国海各处,接受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

——摘编自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事业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2.单选题(共14题)

2.
每一个历史时代终结都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汉、唐、宋、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政事堂、交子、夜市、《梦梁录》

中书省、腹里、棉布、《旌德县志》

科举制、北门学士、市籍、士大夫画

御史大夫、耦犁、铁官、《说文解字》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3.
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材料反映出
A.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
B.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
C.私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
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A.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
B.政府厉行抑商政策
C.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
D.商税成为主要收入
5.
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而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这表明
A.宋朝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
B.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宋朝统治基础
C.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
D.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
6.
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
B.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
D.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7.
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D.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8.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B.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9.
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10.
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抑事俯育,粗了伏腊,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近千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B.缓解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C.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
D.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1.
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②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③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惬意
④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
南宋宫营铜镜上的铭文格式通常是“铸鉴局监督某官营作坊工匠制造”,如“湖州铸鉴局乾道七年铸铜监(押)铸造工匠石八乙”;偶有带私人作坊名号的官营作品,如“湖州铸鉴局乾道八年铸炼铜监伟,石家”。这说明南宋官营手工业(    )
A.受到民间手工业强势冲击B.管理较为松散
C.完全垄断手工业品的生产D.控制商业经营
13.
“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经济政策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改变
C.完成了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革
D.封建性租佃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14.
宋代立国后,不仅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还同时推行土地买卖的“官版契纸(官方印制的土地所有权变更的证书)”和“标准契约”。这些措施
A.强化了国家对土地管理
B.阻碍了土地所有权流转
C.有利于当时农业的发展
D.导致了农业经济的衰退
15.
陆游《老学庵笔记》:“陂泽惟近时最多废。吾乡镜湖三百里,为人侵耕几尽。阆州南池亦数百里,今为平陆,只坟墓自以千计,虽欲疏浚复其故,亦不可得,又非镜湖之比。”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B.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
C.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D.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