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的封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长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因素,中国社会才向前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就是:近代中国是这样一个过渡时代。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惶恐不安,“无业游民生计日绌……民不聊生,人心思变”。为此,清政府从减免赋税方面对各地推广和改良手工业的做法予以支持;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清朝中央和各省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各省工艺局传习科目不是适合于出口贸易的初加工手工业,就是具有本省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其主旨在于传授谋生手段、化除“游民”,达到教养兼施的目的。1905年11月,商部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参加国际赛会,对参赛货物免去关税。晚清在近代手工业经济中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但晚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近代手工业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从而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转化这一关键问题采取治本之方。
材料三: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材料四:明清时期,扬州地区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盐商奢靡之风盛行,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尽事奢华——向曰‘扬气’……鸦片战争后,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成“洋气”了。
材料一:旧的封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长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因素,中国社会才向前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就是:近代中国是这样一个过渡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二十五讲)讲义》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中的“过渡”在经济上的表现,并指出其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影响。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惶恐不安,“无业游民生计日绌……民不聊生,人心思变”。为此,清政府从减免赋税方面对各地推广和改良手工业的做法予以支持;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清朝中央和各省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各省工艺局传习科目不是适合于出口贸易的初加工手工业,就是具有本省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其主旨在于传授谋生手段、化除“游民”,达到教养兼施的目的。1905年11月,商部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参加国际赛会,对参赛货物免去关税。晚清在近代手工业经济中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但晚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近代手工业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从而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转化这一关键问题采取治本之方。
——据彭南生《晚清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晚清手工业政策的时代因素,并简要评价这种政策。材料三: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材料四:明清时期,扬州地区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盐商奢靡之风盛行,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尽事奢华——向曰‘扬气’……鸦片战争后,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成“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4)材料四中的“扬气”指什么?它的出现对当时思想观念有何影响?试结合材料和所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单选题- (共16题)
2.
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
B.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 |
C.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 |
D.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 |
4.
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得到清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和民间商人集资入股,在长江航运业竞争中击败英美航运公司,发展迅速;1884年,李鸿章在坚决反对轮船招商局众董事提出的民营化主张后,将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了国有化,此后它在“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很快消失了”。这表明
A.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B.轮船招商局改变中国航运业的落后面貌 |
C.清政府应该加强对航运业的全面控制 |
D.洋务企业的发展受观念更新滞后的制约 |
5.
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歙!这表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
B.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C.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性质 |
D.促进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
6.
有学者指出:“晚清经商成了时髦,……虽然在公开的宣言中,商人只将自己从‘士农工商’提升到‘士商农工’,位列第二,但实质上他们早已自以为时代的中心而雄视天下了。”该学者旨在说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民族经济获得独立发展 |
B.封建自然经济彻底消亡 |
C.近代商业成为经济主体 |
D.传统经济结构遭受冲击 |
7.
洋务派积极主张并促成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法律,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法律人才,他们创办新式的洋务学堂传授法律知识,并在开展法制教育和翻译国外法学著作中改造或创造出了“主权”、“人民权利”、“法院"等中文法律词汇。据此可知洋务派
A.突破了“中学为体”的束缚 |
B.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
C.以培养近代法制人才为根本目的 |
D.促进法制教育的近代转型 |
8.
下表是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情况(单位:%),据此可知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年份 | 生产资料 | 半制品 | 制成品 | ||||
农林渔牧产品 | 手工开采 | 机器开采 | 手工生产 | 机器生产 | 手工生产 | 机器生产 | |
1873 | 2.6 | — | — | 37.4 | — | 58.3 | 1.7 |
1893 | 15.6 | — | — | 28.4 | 0.1 | 53.4 | 2.5 |
1903 | 26.8 | 0.2 | 0.2 | 17.2 | 14.7 | 32.9 | 8.0 |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中国形成比较合理经济结构 |
B.中国的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 |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
D.西方加大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
9.
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A.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
B.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 |
C.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 |
D.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
10.
下面为部分中途停办的洋务企业情况简表。据此推知,洋务运动
名称 | 开办年份 | 停办年份及原因 | 创办人 | 经营方式 |
直隶磁州煤矿 | 1875年 | 1883年(退股) | 李鸿章 | 官办 |
台湾基隆煤矿 | 1876年 | 1892年(亏损) | 沈葆桢 | 官办 |
兰州织呢局 | 1879年 | 1882年(经营不善) | 左宗棠 | 官办 |
福建石竹山铅矿 | 1885年 | 1888年(经费不继) | 丁枞 | 官督商办 |
云南铜矿 | 1887年 | 1890年(经费不足) | 唐炯 | 官督商办 |
热河建平金矿 | 1892年 | 1898年(获利极少) | 徐润 | 官督商办 |
A.阻碍了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
B.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
C.侧重于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
D.实现了内地与沿海均衡发展 |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左右,而消费资料占90%上,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又占80%左右,这种结构,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并无根本改变。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1893年占15.6%,以后迅速增长,到20世纪30年代占45%左右,而制成品反由占56%退居34%。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A.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列强侵略 |
B.民族工业未涉足重工业 |
C.中国外贸的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
D.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 |
13.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
14.
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
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
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
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
15.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它的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一)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二)中小地主、华侨等投资兴办的近代工矿企业;(三)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而来的近代工矿企业。以下企业中属于第三种途径的是
A.发昌机器厂 |
B.继昌隆缫丝厂 |
C.轮船招商局 |
D.江南制造局 |
16.
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
A.极大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
B.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 |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D.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