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摘编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摘编自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摘编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1年初,黑龙江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分析了全省的经济状况,指出黑龙江农轻重比例失衡、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灾严重、粮食减产、牲畜下降,煤电供应紧张、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存在商品短缺、物价上涨、财政赤字等困难情况,并决定对全省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材料二1961年2月,黑龙江省委批准《关于我省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问题的报告》,确定了1961年的主要计划指标。这些计划指标和基本建设投资与1960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和降低。1960年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少66.5%,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与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7年水平;农用旒拉机增加2779台,达到9800多标准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1961年初,黑龙江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分析了全省的经济状况,指出黑龙江农轻重比例失衡、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灾严重、粮食减产、牲畜下降,煤电供应紧张、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存在商品短缺、物价上涨、财政赤字等困难情况,并决定对全省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材料二1961年2月,黑龙江省委批准《关于我省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问题的报告》,确定了1961年的主要计划指标。这些计划指标和基本建设投资与1960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和降低。1960年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少66.5%,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与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7年水平;农用旒拉机增加2779台,达到9800多标准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以上材料据东北网《按照“八字方针”初步调整国民经济》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所述经济困难情况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2.单选题- (共8题)
3.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提道:“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农业合作化 |
C.土地改革 |
D.包产到户 |
4.
“一包盐赚几厘钱,积少成多累万千。若是客帮无倒账,盐行生意是神仙。”“楚人嫁女利为罗,不管新郎鬓发皤。要戴金珠穿锦绣,更无妯娌与公婆。”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价值取向是
A.经营商业重在积累 |
B.趋利的共同社会心理 |
C.婚嫁索要彩礼之风盛行 |
D.女性争相嫁给富裕商人 |
6.
肖恩·马洛尼说:“因特网是虚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互联网是因为
A.互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 |
B.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 |
C.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
D.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 |
7.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9.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材料说明我国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
D.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