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练习:专题一测评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42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7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单选题(共14题)

3.
“以图证史,解读图片”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下图为1999年我国发行的汉代画像石《牛耕图》邮票。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进步
D.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4.
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C.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D.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5.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段话主要强调小农经济
A.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
B.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具有脆弱性的特点
D.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6.
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说明商朝农业发达主要依靠
A.奴隶制集体耕作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
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7.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8.
《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的“吾”的身份是()
A.官营手工业者B.民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D.雇佣手工业者
9.
《水浒传》中的一幕:一日,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10.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1.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12.
《三府督护州县官吏》(《大唐六典》卷30)关于州士曹司士参军职掌条有云:“凡州界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若铸得铜及白,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亦听之。”此史料反映出唐朝时()
A.政府在官矿优先的前提下允许公私兼营
B.民营矿业可私自铸币以补充市场需求
C.市场上铸币金属的增多导致税制紊乱
D.私营矿业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13.
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
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14.
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15.
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这说明汉初
A.注重抑制土地兼并B.政府的财政收入匮乏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16.
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两者都( )。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

4.选择题(共4题)

17.说说你对“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假设,以及你这样假设的理由是什么?

问题

    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


  我

  的

  假

假设一:{#blank#}1{#/blank#}




理由:{#blank#}2{#/blank#}





  设

假设二:{#blank#}3{#/blank#}


理由:{#blank#}4{#/blank#}


18.已知数列{an}满足a1=1,a2=0,an+2=an+1﹣an(n≥1),则a2017={#blank#}1{#/blank#}.
19.已知数列{an}满足a1=1,a2=0,an+2=an+1﹣an(n≥1),则a2017={#blank#}1{#/blank#}.
20.已知数列{an}满足a1=1,a2=0,an+2=an+1﹣an(n≥1),则a2017={#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