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1题)
1.
宋真宗咸平五年,朝廷下令在汴京城内拆毁侵街而建的“贵要邸舍”“皆复长安旧制”,并在街道两旁置籍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但几年后,街道两旁又岀现了大批房舍店铺,再次突破真宗时所立标志。这反映出当时的汴京
A.市坊制度脱离实际 |
B.官营手工业发展快 |
C.君主专制趋向弱化 |
D.城市商业特征明显 |
2.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这反映出当时
A.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
B.民营手工业发展快 |
C.官营手工业已衰落 |
D.政府放宽工商政策 |
4.
据考古发现,在河南新郑战国中晚期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模具)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说明这一时期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
B.铁农具的使用已比较普遍 |
C.青铜农具已退出生产领域 |
D.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
5.
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
A.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形成 |
B.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
C.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 |
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6.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A.土地私有制 |
B.土地国有制 |
C.重农抑商政策 |
D.盐铁专卖政策 |
7.
下表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农民称谓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朝代 | 夏、商、西周 | 秦汉 | 魏晋 | 宋元 |
称谓 | 臣、人、众、野人 | 夫、仆 | 田客、部曲 | 佃客、庄客、农户 |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
C.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
8.
唐代以前,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都是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唐代开始出现了临时雇佣工匠,双方两厢情愿,公平交易。宋代的工匠多系募雇而来,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工资。这一变化
A.动摇了官营作坊垄断地位 |
B.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
C.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
9.
宋代,晋江县建桥43座。安平桥使漳州商品径直运入蕃舶下碇津埠;东洋桥沟通围头湾东侧沿岸;龙津桥、长溪桥便利了洛阳江物资的调运。其它桥梁均对南关港、石井港、泉州湾三大口岸呈辐射格局。这反映了当时
A.交通设施影响贸易发展状况 |
B.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
C.地理位置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
D.桥梁建设技术取得实质进展 |
10.
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转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圆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
C.取得经济霸主地位 |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
11.
下面是中国古代早期农具对比表。该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耕作方式 | 时间(天) | 面积(担田) |
锄耕 | 1 | 1 |
木牛 | 1 | 4 |
牛耕 | 1 | 14 |
A.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到全国 |
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
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
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 |
12.
北魏大臣李安世上奏《均田疏》中说:丈量土地,将城邑附近的肥沃土地与乡村的荒地重新划分,使土地不荒废,人群中没有无业的流民。后均田令在此基础上实施,据此可知均田制
A.重新建立封建土地依附关系 |
B.促使流民问题得以解决 |
C.重新优化配置土地和人口 |
D.解决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
13.
有学者认为井田制“必须实行于浅耕农业时代,以浅耕农业,不至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若在精耕时代,则沟洫灌溉之利及用力多寡皆足以影响收获的丰歉”。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A.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
B.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 |
C.农民缺乏耕作公田的积极性 |
D.铁犁牛耕促进了公田的开垦 |
14.
宋代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织工1034人,宋真宗咸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立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其中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
A.民营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
B.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 |
C.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 |
D.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
16.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
17.
(加试题)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
18.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
B.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
21.
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
D.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
24.
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
A.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 |
B.是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而导致的特殊现象 |
C.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
D.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而聚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 |
25.
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
26.
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
28.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29.
清朝实行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30.
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