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2.单选题- (共20题)
2.
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特征之一。明中叶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
B.农业经济趋衰退 |
C.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
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
3.
下图为西汉盐官、铁官分布图。西汉政府通过设立盐铁官,组成了全国盐铁的煮治和经营网络。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西汉盐铁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 |
B.西汉盐铁官营推动民营商业活跃 |
C.盐铁产地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 |
D.盐铁官的分布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
5.
《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皮帽市、珠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楼、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皆停泊在积水潭的缘故(见下图)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北京水运系统发达 |
B.北方物产丰富仍为经济重心 |
C.漕运带动商业繁荣 |
D.元朝对外贸易商品种类繁多 |
6.
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
7.
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
8.
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
9.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
B.土地制度的调整 |
C.货币制度的改变 |
D.地区经济的差异 |
11.
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
12.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
14.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
A.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
B.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
C.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
D.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
16.
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体现了突出的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 |
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 |
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
18.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
19.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城郭沟池以为固。” | 《礼记·礼运》 |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 《左传·襄公七年》 |
“城为保民为之也。” | 《谷梁传·隐公七年》 |
“城者,所以自守也。” | 《墨子·七患》 |
A.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 |
B.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
C.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
D.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
20.
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
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
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
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