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材料二 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
材料三 明清(注:1368—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材料一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中国大历史》
(1)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材料二 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材料三 明清(注:1368—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3)结合所学知识,证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的观点。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金熙宗在位期间(1135~1150)对女真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废除“勃极烈制”。改用汉官三省六部制。这妥善解决了女真宗室大贵族与汉官制的矛盾。在地方官制改革方面,划全国为十九路,路下设府、州、县三级。天眷元年以京师号为上京,曰会宁府,改旧上京为北京,城分南、北,使皇帝、贵族、平民三者分地而居。天眷二年三月,命百官详定仪制,以后百官朝参,用汉式朝服。皇统五年(1145),又颁行《皇统新律》,“大抵皆依仿大宋,其间亦有创立者”,这是金代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为提高女真民族文化水平,金熙宗改进女真字,造女真小字”,笔面较为简省。天眷元年正月,正式颁行。此外,金熙宗对各族文化兼容并蓄,尤其重视儒学,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这使金朝加速向封建化政权发展。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熙宗改革的历史影响。
材料金熙宗在位期间(1135~1150)对女真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废除“勃极烈制”。改用汉官三省六部制。这妥善解决了女真宗室大贵族与汉官制的矛盾。在地方官制改革方面,划全国为十九路,路下设府、州、县三级。天眷元年以京师号为上京,曰会宁府,改旧上京为北京,城分南、北,使皇帝、贵族、平民三者分地而居。天眷二年三月,命百官详定仪制,以后百官朝参,用汉式朝服。皇统五年(1145),又颁行《皇统新律》,“大抵皆依仿大宋,其间亦有创立者”,这是金代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为提高女真民族文化水平,金熙宗改进女真字,造女真小字”,笔面较为简省。天眷元年正月,正式颁行。此外,金熙宗对各族文化兼容并蓄,尤其重视儒学,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这使金朝加速向封建化政权发展。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熙宗改革的历史影响。
2.单选题- (共19题)
3.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③ |
4.
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 |
B.重商主义盛行 |
C.传统义利观废弛 |
D.抑商观念削弱 |
5.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
B.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
6.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
7.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8.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
9.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
10.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
11.
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
13.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唐 | 宋 | 明 | 清 |
河南 | 15 | 16 | 2 | 1 |
江苏 | 7 | 8 | 17 | 49 |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
15.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
17.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
18.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19.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20.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C.削弱六部的权限 |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21.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