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材料三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3)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的原因?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材料三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3)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 隋代和唐初 | 中唐及晚唐 |
北方水利 | 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 | 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 |
南方水利 | 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 | 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墓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 |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22题)
3.
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促进了私营手工业发展 |
4.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 |
B.“靠天吃饭”的观念 |
C.“精耕细作”的特点 |
D.“不误农时”的思想 |
5.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
B.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
C.强化政治等级制度化 |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
6.
草市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下列诗词描述属于草市的是
①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
②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③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④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①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
②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③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④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7.
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
A.表明只有精耕细作才能发财致富 | B.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结果 |
C.自然经济占主导 | D.是由农民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决定 |
8.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
A.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
B.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
C.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
D.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
9.
总的来说,每个王朝初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很快,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然而,随着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王朝衰落的因素逐渐滋长起来。并且这些因素的发展具有不可阻挡的内在趋势。最终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王朝衰落成为必然,既而走向覆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就机构而言,初期官僚机构精简有效,后期官员文化水平下降 |
B.就税收而言,初期自耕农少税收少,后期自耕农多税收多 |
C.就土地而言,初期土地较分散在自耕农手中,后期不断集中到地主手中 |
D.就统治者而言,初期汲取前朝灭亡节俭勤政,后期没有教训可借鉴导致奢侈惰政 |
10.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A.注重技术传承 |
B.严格制作程序 |
C.强化市场垄断 |
D.保证产品质量 |
11.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作者意在说明
A.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
B.为数众多的传统纺织业阻碍了生产方式变革 |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
D.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了英国纺织品的倾销 |
12.
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820年GDP在世界上的比重 | 1830年制造业在世界上的比重 | ||||
中国 | 英国 | 日本 | 中国 | 英国 | 日本 |
28.7% | 5.2% | 3.1% | 29.8% | 9.5% | 2.8% |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
D.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
13.
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有可能产自
A.家庭手工业 |
B.官营手工业 |
C.民营手工业 |
D.工场手工业 |
14.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
B.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
15.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
17.
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
18.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
B.有田者无力可耕 |
C.小农户个体经营 |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
19.
唐代元稙《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惟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
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
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 |
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
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 |
20.
明代浙江杭州百货所聚,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茶酒,处州的瓷器,温州的漆器,金华的火腿等,“皆以地得名”。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
B.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艰难 |
C.区域贸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 |
D.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 |
21.
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
B.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
C.重农抑商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 |
D.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
22.
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是由福建人开创的。明清之际,闽商成为国际商界的劲旅,有海外第一大商帮之称。这说明古代闽商
A.具有开放意识和拓展精神 |
B.专注于海外市场而没有开拓国内市场 |
C.控制了东南亚的海上运输线 |
D.不堪忍受国内封建压迫而移民海外 |
23.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全国所辖郡数 |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
西汉 | 103 | 74 | 29 |
西晋 | 162 | 86 | 76 |
A.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
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